第ry07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布舍瑞林在治疗奶牛卵巢囊肿中的应用

□邵亚群 李强

近年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普及,我国奶牛养殖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奶量逐年增加,年单产14 吨牛群越来越多,但整体繁殖效率没有明显提升。奶牛繁殖率低下主要因为不孕不育引起,涉及子宫、卵巢、生殖道以及激素水平等,其中卵巢功能障碍占70%—80%。奶牛卵巢囊肿(COD)是最常见卵巢功能障碍之一,发病率高,可严重降低繁殖效率,而繁殖效率是确保奶牛场盈利的关键因素。核心育种群繁殖成绩对牧场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对于COD主要采用手术和激素疗法,多数规模奶牛场以激素为主,目前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治疗最有效。本文综述COD概念、主要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汇总布舍瑞林治疗COD的研究进展,为提高治愈率和奶牛场繁殖效率提供参考。

奶牛卵巢囊肿概述

1、卵巢囊肿的定义

COD是一类典型奶牛繁殖疾病,是指卵巢上形成囊性肿物,且存在时间超过10天以上。最新定义将COD描述为一个或两个卵巢上存在直径至少为20毫米卵泡,没有任何活性黄体组织,明显干扰正常繁殖周期。常引起奶牛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内分泌紊乱等,造成空怀天数增加,使繁殖性能及生产水平下降。COD可分为黄体囊肿和卵泡囊肿两种。随着胎次增加发病率上升,多发于经产高产奶牛。一般这两种病的发病比例约3:7,而卵泡囊肿可发展为黄体囊肿。COD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多种生理过程(卵泡生成、类固醇生成、排卵)改变,以及应激、饲养管理、营养状况、体况、代谢紊乱等。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奶牛卵巢机能,结合检测血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激素水平等综合判断。卵泡囊肿不分泌或很少分泌孕酮,黄体囊肿分泌孕酮,通过测定血液或乳汁中孕酮浓度变化有助于区分囊肿类型。

2、卵巢囊肿发病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报道COD发病率6%—30%,高达70%的COD发生在产犊后第16—50天,以产犊后第30—40天的发病率最高。Roth等发现,随着胎次增加,COD群体发病率提高,这对群体繁殖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负面影响。在遗传相关性上,不断高产选育会增加COD发病率,每增加500千克产奶量,发病率增加1.5%。

目前公认解释COD形成原因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障碍,导致排卵前促黄体生成素(LH)失调。卵泡期雌二醇(E2)浓度降低,也可能影响排卵前LH释放,LH峰的缺乏使优势卵泡生长并超过排卵大小,导致无法排卵。COD形成伴随LH脉冲频率和振幅增加,然而LH高分泌似乎不参与囊肿形成,但可能在囊肿持续存在中发挥作用。此外,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反馈机制改变,可导致GnRH/LH异常释放和囊肿形成。卵泡生长过早出现GnRH/LH上调,即没有能排卵的卵泡存在时,会使下丘脑对E2反馈效应无反应,导致COD形成。Hatler研究发现,诊断中66%的COD与孕酮(P4)水平有关,确诊奶牛中观察到多数囊肿伴有基底膜P4浓度升高,其阻断排卵前LH增加,但不像正常P4浓度那样抑制LH脉冲频率。因此,无排卵的持续性卵泡继续发育,使卵泡直径持续性增大,寿命延长,同时外周E2浓度升高。基底膜上P4诱导的持续性卵泡发育和激素变化与COD奶牛表现非常相似,提示P4在CO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营养因素对卵巢健康至关重要,饲料中能量、蛋白供给不足,以及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时,奶牛激素水平和繁殖状态受很大影响。泌乳早期阶段,奶牛产奶量快速提升而采食量缓慢增加,易发生能量负平衡(NEB),激素代谢改变,此时体内葡萄糖浓度处于较低水平,能量优先供给生产需要,会影响生殖系统恢复,卵巢功能受到障碍。同时,脂肪组织大量动员非酯化脂肪酸(NEFA),使其在患有COD奶牛囊性卵泡的卵泡液中产生较高浓度NEFA,这可能对卵泡细胞有害,影响正常卵巢卵泡发育和排卵。这些可能为卵巢恢复产生不利的微环境,并可能是卵泡持续存在和COD复发的原因。对新产牛的持续观察发现,患NEB的奶牛LH脉冲频率降低、雌二醇生成受阻,导致血液E2水平较低,排卵活动受抑制。奶牛发生NEB时,体内P4代谢速率减慢,在体内保持较高水平。由于P4对下丘脑和垂体负反馈作用,抑制促卵泡素(FSH)和LH释放,因此,卵巢不发生排卵行为,导致卵泡囊肿。

3、卵巢囊肿的治疗方法

生产中使用手术或激素治疗COD。手术治疗一般是保定住奶牛进行直肠检查,触诊找到囊肿的卵泡后隔着直肠壁捏破卵泡;或者采用穿刺法,将囊肿卵泡靠近体壁内侧,另一名助手可从体表外触摸到卵巢位置并处理好毛发和消毒,选择好穿刺点,用长针头从外部刺入囊肿卵泡内部,卵泡液从针头内流出,直肠内的手可对卵巢轻微挤压,使卵泡液排干净,最后将青霉素和链霉素注入,以防继发感染。

目前奶牛场最常用的方法是生殖激素治疗COD,其中以GnRH或HCG等促性腺激素为主,有令人满意的成功率,而且药物成本低。治疗后通常3周左右发情,65%—80%的奶牛重新恢复正常发情周期。前列腺素F2α(PGF2α)治疗作用比GnRH快,可溶解自发消退的黄体囊肿,缩短从诊治到发情的时间间隔,可使发情率达到75%。

布舍瑞林对卵巢囊肿的治疗效果

目前,几种类型的GnRH产品在商业上可用于母牛,主要通过对天然GnRH分子上的第6位和第10位氨基酸修饰合成GnRH类似物,使效力改变,目的是产生足够FSH和LH释放促进卵泡发育及诱导优势卵泡排卵。在已知的牛靶动物GnRH类似物中,醋酸布舍瑞林对FSH和LH的促释放效力最强。

Bierschwal等在一项使用不同剂量布舍瑞林治疗COD的研究发现,治愈率64%—82%,从治疗到发情的平均时间22.2—22.8天,受孕率72%—87%。Ijaz等也发现类似结果,65%—80%的奶牛在布舍瑞林治疗后恢复卵巢生理周期。此外,布舍瑞林治疗后COD愈合时间更快,加速已在进行的愈合过程。使用多普勒超声发现,布舍瑞林处理后卵巢上囊肿血流量较正常卵巢增加,LH脉冲频率增多,但未出现激增。因此,囊肿组织血流量和黄体生成素脉冲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囊肿更快消退,加快消溶过程,恢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正常功能,提高治愈率,开始正常发情。

基于上述功能,研究者在生产中用布舍瑞林处理患COD的奶牛。Probo等在奶牛场中选出产后45—60天具有COD的奶牛共133头,其中有黄体囊肿牛53头,有卵泡囊肿牛80头,20微克布舍瑞林注射治疗结果显示,黄体囊肿牛治愈率71.7%,卵泡囊肿牛治愈率71.3%,总体COD治愈率70%以上,且治愈时间在3周内,表明布舍瑞林对COD奶牛有很好治疗效果。

布舍瑞林治愈卵巢囊肿后的繁殖表现

在探讨布舍瑞林对COD治愈效果后,发情表现和受胎率如何?Ionut等选取288头COD奶牛,增加前列腺素F2α作为对照。结果显示:1、发情表现上,20微克布舍瑞林处理后,黄体和卵泡囊肿奶牛发情率超过72%;25毫克前列腺素F2α处理后,黄体囊肿奶牛发情率达到77.2%,显著高于卵泡囊肿组。2、怀孕率方面,布舍瑞林对COD奶牛治疗后的总体怀孕率36.7%,高于前列腺素F2α组的25.1%。其中,布舍瑞林组中卵泡囊肿牛怀孕率52.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3、囊肿奶牛处理后发情时间上,前列腺素F2α对黄体囊肿效果最好,大概5天后即可发情。布舍瑞林卵泡囊肿组和前列腺素F2α黄体囊肿组从治疗到检胎受孕时间为40天,显著少于其他处理组。

综上所述,患COD奶牛经布舍瑞林治疗后,具有较高发情率和怀孕率,尤其对卵泡囊肿奶牛的治疗效果最佳,同时缩短发情和受孕间隔,提升繁殖能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