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3版:周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张艳玲 朱怡

“草业协同创新中心高能级平台的成立,为广大草业科技工作者搭建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重要平台。”10月26日,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禾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暨南方饲草生产利用研讨会上讲话。此次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简称“草业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西南草牧业协同创新中心在会上正式揭牌。据悉,该中心旨在解决草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模式创新以及加工利用等方面,为实现草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提供了一个高能力平台。

记者了解到,四川作为草资源大省,四川草地面积1.45亿亩,草山草坡1136万亩,撂荒地500万亩,边际土地面积较大,亟待开发利用,草牧业潜力巨大,但饲草短缺仍是四川省肉牛羊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关键限制因素。目前,四川牛存栏全国第一,羊存栏全国第五,兔存栏第一,商业用草种对外依存度高达70%,自给率较低。优质高产草品种单一、草山草坡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急需解决。

对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整合草业学科优势力量,成立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由院内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四川省畜科院、院蚕业所、省植研院及部分地方分院(巴中、内江、绵阳、达州、宜宾、广元、攀西、凉山、阿坝、乐山)共计14家单位,围绕草山草坡、广大农区以及相似区域的草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草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中心在草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着力解决草产业发展中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模式、加工及利用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促进草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四川省草产业稳步发展,助力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此外,周禾就草业领域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基于目前我国自主培育的牧草品种数量较欧美国家仍有不小差距,传统育种进展缓慢、分子育种利用不足等问题,建议针对产业需求,加大牧草重要农艺性状基础研究,开发牧草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基因编辑体系,缩短育种年限;二是基于牧草具有适应性强、耐逆性好等特点,建议着力开发利用草山草坡,针对盐碱土地、酸化土壤等边际土地,解析牧草抗性形成机制,选育专用型饲草新品种。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