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7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环境因素对牛疫病的影响

■资料图片

一、环境与牛疫病的紧密关联

环境因素对牛疫病的产生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度是影响牛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冬季,气温较低,牛舍内空气不流通,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据统计,冬季养殖场中牛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比其他季节高出约 30%。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支气管炎、肺炎等。这是因为低温环境下牛的免疫力下降,同时空气湿度增加,为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湿度也是引发牛疫病的关键因素。牛肺疫病主要在高湿度的环境中易发生。当环境湿度较高时,有利于病原体生存和传播,使牛只更容易接触到病原体。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牛只往往密集在狭小的空间中,高湿度环境加剧了牛肺疫病的发病率。

通风不良同样会导致牛疫病的发生。如巴氏杆菌病,主要原因就是牛舍内通风不良导致湿度和氨气的密度比较大,巴氏杆菌大量繁殖,进入呼吸道而染病。改善牛舍的通风情况,并加强饲养管理,能有效预防巴氏杆菌病。夏季,牛舍十分闷热,如果通风情况不佳,犊牛很容易中暑继发肺炎。此外,通风不良还会导致牛舍内空气质量下降,增加牛只感染其他疫病的风险。

总之,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对牛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不良的环境条件易引发疫病。养殖场应重视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牛舍环境,降低牛疫病的发生风险。

二、环境影响牛疫病的具体表现

(一)不良环境引发常见疫病

在低温、高湿度、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除了牛肺疫病易发生外,红眼病也是常见的疫病之一。红眼病主要表现为牛的眼睛发红、肿胀、流泪,严重时会影响牛的视力。这种疫病不仅会给牛带来痛苦,还会影响牛的采食和生长。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

牛肺疫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如果病情严重,会导致牛只消瘦、产奶量下降,甚至死亡。牛肺疫病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影响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养殖环境与疫病传播

养殖场卫生状况差、牛只距离近、饲料水源受污染等确实会增加疫病传播风险。以牛肺疫病为例,其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牛只之间的亲密接触、共用饮水设施等。此外,牛只排泄物中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空气、水源和饲料等间接传播。如果养殖场的卫生状况较差,没有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就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增加疫病传播的机会。牛只之间的距离较近也会增加接触传播的风险,特别是在狭小的空间内,牛只更容易相互感染。而饲料和水源受污染后,牛只摄入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和水,也会引发疫病。

(三)季节环境与特定疫病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牛不仅容易患腐蹄病、腹泻、热应激、乳房炎等疾病,也易患红眼病。红眼病在这个季节高发,主要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同时牛舍内的蚊蝇增多,传播疾病的风险加大。

冬季养殖场养牛易患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疾病等情况。冬季气温低,牛舍通风不良,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症状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等。胃肠道疾病在冬季也较为常见,如牛前胃弛缓病,主要是由于冬季饲料由喂青料变成干草料引起,症状为牛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此外,冬季牛还容易患皮肤病,如皮肤真菌感染和湿疹等,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脱屑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三、应对环境因素的防控措施

(一)加强养殖环境管理

建设科学合理的牛舍对于预防牛疫病至关重要。牛舍应选址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地方。牛舍内部要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自然光照,这有助于提高牛的免疫力和促进钙的吸收。通风系统要完善,确保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例如,可安装通风扇或设置通风口,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调整通风量。保温措施也不可忽视,在冬季要确保牛舍温度适宜,避免牛因寒冷而免疫力下降。牛舍内应划分不同区域,如休息区、采食区、饮水区等,使牛的生活更加有序。在牛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药水,如2%的氢氧化钠溶液,确保进入牛舍的人员和车辆经过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带入。

(二)注重饲料和饮水管理

保障牛的饲料和饮水充足、干净无污染是提高牛免疫力的关键。饲料应科学配比,根据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需求,合理搭配粗饲料和精饲料。粗饲料可选择优质干草、青贮饲料等,精饲料应包含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同时,要注意饲料的储存,避免受潮、发霉和变质。饮水要干净无污染,可选择清洁的井水或自来水。定期对饮水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例如,每周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饮水槽。科学的饲料和饮水管理能促进牛健康成长,提高免疫力,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三)做好卫生及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垃圾污物是防止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每天应清理牛舍内外的粪便和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打扫圈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和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有10%—20%生石灰乳、2%—5%烧碱溶液、0.5%—1%过氧乙酸溶液、3%福尔马林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等。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对牛舍、用具、人员等进行定期消毒。例如,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和紫外线消毒15分钟;用具定期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带牛环境消毒可使用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药物,减少传染病和蹄病的发生。

(四)强化防疫工作

建立科学的检疫、防疫、消毒、驱虫制度是预防牛疫病的重要保障。按程序进行接种和疫苗注射,如对口蹄疫、牛出败和结核病等强制免疫的病种,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新生犊牛满3月龄时首免,免疫剂量是成年牛的一半,间隔30天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对新引进的牛要进行隔离观察,一般隔离期为30—45天,观察期间进行检疫和防疫处理,确保无疫病后再混入牛群。

(五)无害化处理粪便污物

对牛舍清理出的粪便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能有效防止病菌和虫卵二次传播。目前,常见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有多种。如肥料化利用,将粪污转变成生态型的肥料或土壤修复剂;能源化利用,用于沼气和发电工程系统;养殖蚯蚓,利用牛粪等固态排放物养殖蚯蚓;种植食用菌,用牛粪拌稻草做基质加入一定的辅料堆积发酵后栽培食用菌。此外,散户可以集中建一个粪污处理厂,与农作物种植户联合,将粪污集中处理,产生的肥料可提升农作物产量,沼气可用于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无害化处理方法,可以实现污染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畜牧网)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