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养殖/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数据为苜蓿品种种植“精准画像”

□侯向阳

过去几十年,全球肉类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未来全球牛羊肉需求仍将持续上涨。苜蓿作为优质饲草之王,既能为反刍动物提供优质蛋白饲料,也能通过根瘤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碳氮平衡,在草食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苜蓿种植模式中,苜蓿品种的区划和优化种植一直比较薄弱。农户和企业常因品种选择不当、布局不合理、种植管理粗放而面临产量低、成本高、资源浪费等问题。数据显示,国产苜蓿的单产仅为美国的70%左右,而我国每年优质苜蓿进口量达170万吨左右,优质苜蓿需求缺口亟待填补。

如何科学“对症下药”解决苜蓿品种的适地适种问题?基于大数据的苜蓿品种优化种植推荐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和山西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系统整合了中国知网中1981年—2023年苜蓿品种比较试验的大田种植数据,结合CMIP6气候数据和土壤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模拟了现状与未来气候变化下27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的适生区分布。同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预测产量变化,并构建了品种优化推荐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大数据苜蓿品种推荐技术,在主要的推荐区,苜蓿产量预计增产15%以上,碳中和目标可达20%以上。

大数据苜蓿品种推荐技术通过多维度信息整合,为苜蓿品种种植“精准画像”。不管是国产品种,还是国外引进品种,都精准模拟了适宜种植的区域,并利用卫星遥感、气象站和土壤传感器实时采集种植区域的光照、降水、温度、土壤墒情等数据,结合历史产量记录和病虫害数据库,构建出智能生产分析模型,并生成定制化种植方案,实现从播种密度、施肥配比到灌溉周期的“按需定制”。

同时,大数据苜蓿品种推荐技术对于种植提质增效有显著作用,数据驱动的模式不仅省钱省力,更推动苜蓿种植从“经验主义”迈向“科学决策”。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结合,“智慧苜蓿”将有效提升优质饲草生产力,助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