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背后是一场关乎产业根基的硬核较量——突破饲草料成本关隘,破解优质种源“卡脖子”难题,构建奶牛健康养殖新范式。面对成本高企与进口依赖的双重压力,中国奶业亟需一场从田间到牛舍的科技革命。作为行业龙头,伊利正以系统性创新为引擎,聚焦高青贮日粮技术突破、良种牛自主培育升级、全周期健康福利养殖三大核心战场,为牧场量身打造降本增效的精准方案,引领产业链走出一条以科技赋能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高青贮日粮
本土优质饲草的“价值引擎”
饲草料成本是奶牛养殖的核心关卡,也占养殖成本的最大比重。玉米青贮,被誉为牧场“性价比之王”的本地化优质粗饲料,在奶牛日粮中举足轻重。它不仅是保障奶牛健康和降低饲养成本的关键,更是牧场一年一度“粮草大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来年的产量与效益。
“高青贮日粮已成为破局刚需”。青贮玉米作为本土种植占比最高、性价比最优的饲草,兼具高能量、高适口性和良好消化率。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创新性地构建了以“高青贮日粮”为核心的降本增效饲喂模式,将日粮中优质青贮玉米比例大幅提升至50%—70%。这不仅显著降低了外购饲料成本,其高消化率纤维和稳定发酵特性更能优化奶牛瘤胃健康,提升乳脂率和产奶量,实现“增效”与“降本”的双赢。
位于巴彦淖尔市的蒙润吉牛牧场,在伊利奶科院的技术服务下,青贮品质大幅提升,通过将青贮饲喂量提升至31公斤/头牛,泌乳牛单产跃升至42公斤,单公斤奶饲喂成本直降0.4元,降至1.75元。在呼和浩特市友和牧场,玉米青贮淀粉含量达到33%、奶牛单产实现同比增长1.5公斤,达到39.5公斤,公斤奶饲喂成本降至1.6元的历史最好水平。
伊利奶科院持续筛选优质玉米青贮品种,并推广给合作牧场使用。据统计,2024年玉米青贮在开窖后平均实现了单产提升0.33公斤、乳蛋白提升0.08%、乳脂肪提升0.14% 的良好效果。
面对原料进口依赖和高成本的行业痛点,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以“种养结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种——管——贮——用”全链条的饲草技术体系,并免费服务合作牧场转化应用。
伊利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智慧农业平台,为牧场精准筛选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的高产、高淀粉青贮玉米品种,提供从种植规划到田间管理的全程技术指导。2024年,伊利推广的优质青贮品种在合作牧场实现了干物质34.49%、淀粉33.74%的高水平。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还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与标准,确保青贮收储质量。其倡导的“双32”标准(干物质、淀粉指标)已成为行业标杆。通过专业服务,帮助牧场平均亩产提升至4.54吨,青贮消化率达到85%。
另外,伊利自主研发了拥有知识产权的“青贮数字化管理平台”和“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平台涵盖种植管理、收储监控、质量分析、储量预警等模块,实现了从“种子库”到“奶牛胃”的全链条智慧管控,让奶牛的口粮更精准、高效、科学、有价值,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
巴彦淖尔市科丰牧场通过伊利数智化饲草种植技术和奶牛养殖技术服务,奶牛饲喂成本降至1.7元/公斤。乌兰察布市金石牧场通过“高青贮日粮饲喂模式”的深度应用,牧场奶牛平均日单产从31公斤增至41公斤,实现了养殖水平与经营效益的双双飞跃。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从田间地头到牧场车间,伊利不断创新升级产业链技术科研与服务体系。通过对牧场饲草料全链条、多维度的技术支持、管理帮扶,降成本、提效益,帮助每一座牧场量身打造一套降本增效的精准方案,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走出一条提质、降本、增效新路子。
良种牛品质升级
筑牢牧场可持续发展“生命线”
奶牛繁育如同牧场的“生命线”,直接决定着牧场的未来和发展。由于国内奶牛种质资源相对薄弱,遗传改良滞后导致的奶牛单产低、饲养成本高是当前制约奶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奶牛种质资源就是奶业不可或缺的“芯片”。
“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与产业链安全挑战,作为行业龙头,伊利勇担重任,早在2019年便率先启动“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以基因组检测、胚胎移植等尖端技术为矛,系统性打造国产“牛芯片”。通过“评估——分群——选配——扩繁”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伊利正携手全国合作牧场,培育兼具健康、高产、高繁、抗病、长寿、低碳特质的“六优”核心牛群,加速国产奶牛核心种群建设。
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通过一组数据揭示了当前面临的严峻性:每头犊牛的诞生,意味着牧场未来3—5年的持续收益;而繁育效率的滑坡,则可能导致空怀成本飙升与产能断层的双重打击。核心牛群的遗传潜力,是牧场抵御行业波动、穿越发展周期的“战略储备”。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牧场中产奶表现最优与最差的牛群,单头年经济效益差距可超万元!伊利通过科学育种,致力于让每头牛都成为高效的“高产发动机”,为牧场未来3—5年的稳健收益奠定基石。
位于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天兴牧场,在伊利技术团队累计百余次的专项服务和每年30余次培训辅导下,牧场繁育率已显著提升至36%。该牧场不仅培育出多名专业繁育人才,更积极拥抱胚胎移植技术——2024年完成174枚移植,2025年成功产犊103头(妊娠率59.5%),并计划在2025年完成800枚移植。伊利专业服务助力其育种升级提速2—3年,单公斤奶饲喂成本低至1.63元,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济源市伟恒牧场在科学育种与精益管理双重加持下,通过伊利技术服务团队和牧场的共同努力,牧场今年上半年21天繁殖怀孕率高达38.61%,同比提升6.22%,单产突破40公斤,同比提升1.2公斤,单公斤奶饲喂成本控制在1.75元,成为河南奶业降本增效与核心育种的标杆典范。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构建的成熟“产学研用”综合赋能平台在强力支撑。这支超过1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嵌入式”贴身服务模式,将前沿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于牧场实践。自2014年以来,伊利技术服务已助力合作牧场奶牛日单产平均提升14.3公斤,达到35.3公斤;年均为合作牧场降低养殖成本高达4.1亿元;累计帮助牧场培育良种奶牛300多万头。
“要让每头牛都成为高效、高产的‘全能选手’。”伊利正深化基因组技术、功能基因检测与精益管理的融合,推动奶牛养殖向资源节约、效率倍增的新形态跃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攥紧“牛芯片”、 共拓新未来。在“良种即效益”的行业共识下,伊利持续将“以牛为本”的理念融入科学育种方案,树牢面向生产的育种导向,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抓细抓实繁育技术创新与推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良种牛品质升级赋能奶业穿越周期,共赢未来。
健康福利养殖
守护品质升级的每一滴奶
健康的养殖技术能让动物更茁壮地生长和生产,减少疾病,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加经济效益。多年来,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围绕奶牛生理、环境、健康、行为、心理五大动物福利要素,升级构建了“奶牛全生命周期健康福利养殖”新模式,形成了奶牛福利全新标准。作为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伊利持续将研究成果免费赋能到每一座合作牧场,嵌入式服务帮助牧场实现奶牛健康养殖、牧场高效运营、产业可持续提升,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奶牛福利养殖新技术,引领奶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指出,健康的奶牛,是牧场效益的基石。管控大罐奶体细胞数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精准防控,细节管理阻断感染。体细胞数量好比奶牛乳腺健康的“晴雨表”,其超标主要由隐性乳房炎引发。少数“高体牛”足以显著污染整罐奶,必须利用DHI报告精准锁定“元凶牛群”——特别是那些顽固的慢性感染牛(连续3月SCC>20万/ml),果断隔离或淘汰。盲目用药代价高昂,精准施治才是“王道”。而严格执行 “乳房健康五步法”(规范药浴、干奶治疗、挤奶流程、设备维保、淘汰病牛)是防控根基,同时优化牛舍环境与挤奶细节(如必戴手套、稳定真空压)以彻底切断感染链。唯有将数据洞察转化为精准行动,方能从源头守护品质。
福建鼎业牧场在伊利技术服务团队的全方位指导下,该牧场养殖水平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牧场单产同比提升1.35公斤,单公斤奶饲喂成本成功下降0.1元,构建起“管理赋能——成本优化——效益倍增”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型。健康福利养殖技术的落地应用,正有效保障奶牛身心健康,减少应激与疾病,提升生产效率与牛奶品质,成为奶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推力。
奶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代表着高效能、高科技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标志着品质、效益提升与生态协同共生的新发展阶段。随着奶牛全生命周期健康福利养殖技术不断在养殖牧场落地应用,保障奶牛从生理到心理健康、减少应激反应、减少疫病发生,正在有效地提高奶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更是推动奶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奶业也将更创新、更加可持续、更能适应不同变化,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更大福祉。
从田间地头到牧场车间,从一粒种子到一杯好奶,伊利正以科技为犁,深耕奶业全产业链的创新沃土。通过高青贮日粮技术显著降低“粮草”成本、提升牧场效益;以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锻造自主可控的“牛芯片”,筑牢产业发展的遗传根基;用全生命周期健康福利养殖新模式守护奶牛健康,保障牛奶品质源头安全。这三大支柱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中国奶业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千余人技术团队“嵌入式”服务的扎实落地,超过14公斤的日单产提升、累计4.1亿元的降本实效、300多万头良种牛的培育成果,正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注脚。攥紧“芯”动力,升级“粮草库”,守护“健康源”,伊利正携手产业链伙伴,推动中国奶业向更创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坚定前行,让国人手中的“奶瓶子”更稳、更优、更健康,为奶业振兴与健康中国贡献核心科技力量。
(伊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