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言锋
涉案11名食堂员工全部获刑,庭审现场特邀全县中小学校长旁听……近日,四川某县级法院审理一起校园食品领域职务侵占犯罪案件,零容忍信号引发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无小事,校园餐饮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46万所,涉及学生超2.37亿人。为了保证如此庞大的群体吃饱吃好,规模庞大的校园配餐与校园食堂产业应需而生。然而,由于产业流程较长,一些学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存在弱化或缺位,出现了贪占学生餐费、插手食材招标采购、收受供应商回扣、截留挪用膳食经费等腐败乱象。上述案件,就是11名食堂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自食或销售食堂优质肉制品,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从孩子们口中揩油。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遏制“硕鼠”侵害孩子餐盘,根本之道在于更公开透明的流程和更严格有力的监督。从出台法律规定,要求食堂对外承包必须公开招标;到印发文件要求,规范自营食堂食材查验流程;再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行动,推动大宗食材集中采购……近些年,在建规立制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在尝试“智治”,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数字食堂”等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云监督”的潜力,强化社会监督的力量。
确保校园餐安全,也离不开从严追责突破红线者。校园餐贪腐多呈“小额、高频、持续”特点,这些“蝇贪蚁腐”之所以长期不收手,往往是出于侥幸心理,认为“微小”违法行为被查到的可能性不大。对此,必须强化问责力度,提升惩处强度,把纪律延伸至“灶台边”“米袋口”。从这个角度来说,邀请中小学校长旁听校园餐腐败案件的庭审,也是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
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没有终点。针对校园餐腐败,持续动真格、出重拳、管到位,形成监督的便利化、日常态、自觉性,学生吃到的饭菜就会更干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