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腊月二十九,你们一家四口就回来了,和我一起贴对子、窗花;正月初三,你姐姐一家三口回来,待到初七才走;你二姐夫过年值班不好请假,可能元宵节前后能回来一趟……”新春期间,我市清水河县双石槽村农民张三小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外工作的儿子、女儿都陆续回到老家过年,在炕上围坐聊天,孙子、外孙女的欢笑声飘荡在窑洞里,再多的辛劳在此刻也都化成满满的欢欣和喜悦。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子女都回家,阖家团圆享天伦之乐
呼和浩特的冬天较为寒冷,春节期间,地里已经没有农活要忙,因此,过年对于农民来说是难得的放松。他们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忙碌,才换来短暂的休闲。今年70岁的张三小介绍,为了迎接过年,村里人从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了,杀年猪、炸丸子、炸麻花,他说:“我们把好吃的都准备好,就等着娃娃们回家了。不过也不敢催得太紧,年轻人还是得好好工作才行。”
今年春节,孩子们陆续回家,张三小老人心里特别高兴。虽说过年期间不用忙农活,但是家里还喂着30多只羊,光照顾这些羊就得费不少精力,“家里养的羊都是吃草料的,不忙的时候需要把草料收拾好,这样冬天它们才有吃的。赶上母羊生羊羔的时候,得忙着照看,遇上过年也闲不下来。”尽管忙碌,张三小老人还是干劲儿十足,毕竟养殖也是家里的一部分经济来源。
待张三小老人喂完羊回到家,热气腾腾的饺子正好也出锅了,“爷爷,这个给你吃。”“姥爷,我们一起来干杯吧!”“爸、妈,明年你们少种一点地,别那么辛苦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我们才能放心地打拼事业。”家庭成员你一言我一语,饭桌上的气氛温馨热络,张三小老人的疲惫感似乎也烟消云散,所有人脸上都是团圆的喜悦与温暖。
非遗拜大年,经典秧歌让年味更足
村里的年味,除了团圆,当然少不了扭秧歌闹红火。正月初一,邻村的秧歌队就来双石槽村里拜年,走家串户为村民扭秧歌,表演完毕后,演员们还要唱上一段夸奖东家的话来助兴。宁静的村落也因为他们的到来而热闹起来,村民们还会拍摄小视频发到朋友圈,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喜悦与祝福。
秧歌队来家拜年,也被当地人称作“踩院子”,因为路途蜿蜒,秧歌队往往从早晨就出发了,走家串户一直会到夜里才结束。这次来村里演出的秧歌队是石梯子村里的队伍,距离这里3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们表演的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踢鼓子秧歌。这种秧歌在清水河流行已经有很多年,许多老人对此非常了解,也很喜欢这个表演形式。因此,秧歌队的到来,也将小村落的年味渲染到极致。双石槽的村民们边说说笑笑,边垒旺火、放烟花,用最大的热情欢迎秧歌队的到来,在欢腾中尽享团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