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许婷
岁末年初,正值草莓结果旺季,我市自发展草莓种植产业后,经过连年的摸索,现已形成非常完善的草莓产业链,赛罕区、新城区等地均有颇具规模的草莓生产基地、采摘基地等,不仅满足了呼包鄂市民的供应,呼和浩特草莓更是飞到了北上广居民的餐桌上。
新年开门红 采摘销路突破往年
2月7日,赛罕区金河镇采摘园里的草莓已硕大香甜,每到节假日的上午或工作日的中午左右,各方来客便开始来采摘个儿大饱满的草莓。
“我们村的草莓主要供市民来亲自采摘,如今的收益远超往年,今年刚一开年,我们各家各户种植草莓的大棚效益都非常好,突破了往年,加上春节前后正是水果上市的断档期,人们更乐于带孩子和家人来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收获满满。”农户崔长喜说。
草莓种植在我市已发展多年,当年,碍于品种、虫害、气候等原因,许多草莓种植棚或草莓采摘园的产量并不高,且品相和口感较差,从而导致销量差,销售渠道较少。为此,我市寻求各类办法,培养科技特派员,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为农民增长种植知识、打开销路的同时促进增收。不仅是赛罕区金河镇,在新城区野马图村,400亩的草莓棚也正迎来采摘旺季,品种各异,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还进行创新尝试,比如将草莓和葡萄一同种植,待到每年五月,草莓依旧结硕果,葡萄藤上有花开,这一景象也成为“独一处”,增加了吸引度。
本市供货渠道多 草莓销路广
在新城区古路板村,每天清晨,采摘工便“掀开”蔬菜大棚的“被窝”,采摘下成熟的草莓,别看这草莓不算大,但不一会儿就会装成满满一篮。另外一边,工人们忙着挑选、包装,赶制订单发货,这些草莓会销往我市各大超市、水果市场或是经过线上平台送往我市周边的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再或由派送员直接发送到消费者手中,端上市民的餐桌。
“过去,我们种植传统草莓,但因品种、气候、温度等条件限制,挂果少,烂果多,无销路。现在,我们和企业签订合作,有收购,不愁销路,只要品种口感好,不愁卖。”种植农户吴勇说。
为打破传统种植,让草莓亩产高、品质高、售价高、销路多,新城区联合种植企业与当地的原有草莓种植户进行合作。科技特派员刘凯介绍:“过去,我们种植草莓全凭农户自己的种植经验,不分品种、不分品质,只要能挂果就成。但久而久之,普通草莓已经没有了销路,种植户们的信心也不足,导致很多草莓棚荒废。为此,我们开始寻求企业合作,希望通过企业的带动,将新品种、新技术教给农户,给他们种植信心,我们再通过企业的回收,去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户们真正有利润。这样一来,送货出货都不需要农户操心,只要你产量高,还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送货上门,增加收入。”
草莓鲜抵北上广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2月5日,新城区讨思浩村的百鲜现代农业园的草莓大棚内十分温暖。远远望去,红果、绿叶、白花,长长的草莓藤一根根匍匐在地,鲜红、饱满、汁甜的草莓惹人喜爱。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看到,刚刚从大棚里采摘下来的草莓被运往园区产后处理中心一号车间,经过计重、农残检测和除尘后再送到二号车间,合格的草莓覆膜包装,进入成品库,随后将销往北上广。
内蒙古百鲜农业公司经理崔立兵介绍:“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草莓产业链,从种培到种植生产再到包装销售,实现全产业链供应。目前我们自己有500亩草莓棚,还带动周边3000亩草莓棚一起种植,主营品种有圣诞红等在全国位列前位的草莓,也获得过多项大奖,因此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更受到了北上广居民的青睐。每天一早,我们都会安排工人采摘打包装箱,每天中午到下午的时间将果子发送出去,基本采取的是空运,鲜抵北上广市民的餐桌。”
编后:喜上“莓”梢,首府草莓种植产业的兴旺是我市农业生产逐年利好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市其他特色农产品生产也都在增加种植亩数,发展深加工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农业生产已真正成为振兴乡村、富民利民的有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