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许婷
青城二月,数千只赤麻鸭、白鹭、苍鹭等鸟儿浮在赛罕区七圪台村附近的一条“不冻河”上,或一点锈红如花坠于初春的碧波,或一抹柔白如云飘向晴朗的天空,让观鸟者流连忘返。“你们看,这部分越冬的赤麻鸭已经变成留鸟,在这里生息。”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赛罕分局保护中心副主任党海龙说。
泄洪渠成了“不冻河” 5年养成好生态
连日来,首府“不冻河”引来越冬候鸟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2月13日清晨,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这条“不冻河”岸边看到,河面上飘着一层薄雾,水流缓慢,河中的芦苇并不算多,但足够让鸟儿藏身其中休憩。河流两岸的树木成了它们遮掩身影的屏障,远方的滩涂也因这条河的四季滋润变成了草滩,如今草已干,可供鸟儿静卧其中。河流以南的近处是一片玉米地,秋收时散落的玉米粒现下成了美味,让鸟儿可以食无忧,再加上河流中的小鱼,鸟儿在此越冬的餐食可算得上丰富了。正所谓沿着这条河流越冬短居,可享受“吃住”一条龙的“服务”。
说起这条“不冻河”,曾经这里被称为什拉乌素河,干涸后便成了一条泄洪渠。这条河槽的赛罕区段长约3公里,与七圪台村毗邻。而“不冻河”的形成,还得从河附近建起的中海石油天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桥污水处理厂说起。
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中海石油天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处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其中总氮≤10mgL)后排入什拉乌素河;城区部分生活污水和金桥工业园区部分工业废水经金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一级A要求后排入什拉乌素河。中海石油天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桥污水处理厂厂区排口、入河排污口均设置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其中厂区排口水质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现水质动态监管。”水源的安全有了保证,且排出的水温总是保持在十几度,才让这干涸的槽滩又有了水源的滋润,使它成了一条与冰冻绝缘的“不冻河”,即便在冬季,河水也总能缓缓流淌。
候鸟监测员张凤鸣是赛罕区七圪台村的村民,他与这条河槽相依相伴着生活了55年。张凤鸣说:“这条河也是经过近5年的时间才养成了小气候带。荒滩时,周边连人都没有,后来有了水源流入,才吸引了大量候鸟。起初,鸟儿也就几十只,时间久了就成了几百只,到了今年更多,约有两千只。而且自从这条河槽有了水,我们村的人在这附近建起了大棚,开垦农田,地里散落的粮食也多,这也是吸引鸟类在此越冬的一个原因。我除了做候鸟观测员,还是这条河的河长,河水每年都经过环保部门严格的检测,以此来保护生态,让人和鸟儿都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