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越冬栖息 好一幅生态画卷
身着冲锋衣,口鼻处用防风巾遮住,脖挂一副高倍望远镜……2月12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见到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赛罕分局保护中心副主任党海龙时,他正利落地爬到树上检查观鸟红外相机的情况。“这些越冬鸟的警惕性特别高,我们要想观测它们的生存情况,就需要这些高科技相机进行定时拍摄,及时记录下它们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供之后的研究所用。”党海龙说。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河边看到,这里的赤麻鸭数量最多,它们有时舒展双翅,有时低翔河面,有时和白鹭、苍鹭一同翱翔高空……远远望去,恰似鸟的天堂。
“红外相机每10到20分钟拍摄记录一次候鸟的生存状况,再加上我们所观测到的情况,已经发现这里的部分候鸟成了留鸟。这证明这里的小气候带已经让鸟儿们生活得很舒适。初春季节,正是求偶交配的季节,我们观测到候鸟群里有迹象在进行求偶行为。”党海龙说。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赛罕分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条件越来越好,以往途经我市进行迁徙补给的候鸟逐渐开始选择在我市越冬。赛罕区金河镇的“不冻河”、石人湾湿地吸引着大量候鸟越冬,主要以赤麻鸭为主,截至2023年2月,越冬赤麻鸭已由原来的200多只增加到了近1500只,还有200余只绿头鸭、30余只鸊鷉、20余只白鹭、10余只白骨顶鸡、3只苍鹭等野生鸟类一同越冬。近期根据巡护和监测人员反馈,由于越冬鸟类数量不断增加,越冬地还出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身影。
“目前赛罕区七圪台村附近的‘不冻河’和石人湾湿地吸引了大量候鸟越冬,我们联合属地相关部门持续对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集群活动区、候鸟越冬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等强化巡护监测,实现数据共享,形成长效机制,为越冬野生动物筑牢安全屏障。‘不冻河’这里,我们聘请了候鸟监测员张凤鸣等三人,他们均是当地的村民,身担村中的一些职务,可信赖,对保护生态有强烈的责任心。我们每天也会在这些候鸟越冬地进行走访,及时从候鸟监测员这里提取数据。”党海龙说。
不惊不扰是对候鸟最好的保护
“不冻河”河边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有候鸟监测员张凤鸣和同事们的脚印,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里进行全天候轮流监测和看守。张凤鸣说:“这里难得有了这么好的生态,每一个村民都怀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身为‘不冻河’的河长,我更有义务保护这条河流以及这条河流所带来的好生态。前些年,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人来捕鸟,村民只要看到捕鸟夹就会扔掉。如今随着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这些情况也几乎见不到了。在做候鸟监测员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经常给前来观鸟、拍鸟的人普及保护知识,人们也越来越理解和认可。”
候鸟监测员贺金说:“当人们知晓‘不冻河’这里有越冬候鸟后,总有人来看鸟,这虽然是好事儿,但也是把双刃剑。因为候鸟警惕性强,百米开外看到有人就会惊飞,频繁的一起一落之间候鸟就会认为这个地方‘不安全’,导致转移越冬点。所以我们会告诉观鸟人不要近距离观看,也不要呼喊,给它们一个安静的栖息环境,让候鸟常来常居。”
据悉,为加强对越冬鸟类的保护,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秋冬季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自治区及我市有关要求,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赛罕分局保护站开展了秋冬季候鸟越冬地保护专项行动,采取巡护监测、积极采用高科技巡护监测技术、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开展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这四项有效措施,为越冬地鸟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