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0版:人文·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本地鱼唇齿留香 家乡味悠远绵长

哈素海冬捕的盛大场面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呼和浩特,我们的餐桌上除了远近闻名的牛羊肉和奶制品,还有择水而居的水产品。黄河鱼和哈素海鱼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当它们被端上餐桌时,本地鱼的鲜味、野味自是让人唇齿留香,从心底蔓延开来的家乡味更值得回味……

托县炖鱼口味独特

配料原生态

说起呼和浩特的本地鱼,黄河鱼必有一席之地,不必多言,“黄河鱼”三个字就表明了此鱼的与众不同。我市黄河鱼的产区主要在托克托县。托克托县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北依阴山,南临黄河,境内有7条河流,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经37.5公里。据托克托县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勤劳的云中儿女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通过支流改道引水灌溉,并把附近的盐碱地修建成大小不同的精养鱼池,选取上等鱼苗,注入黄河水,经过1至2年后方可上市,这就是真正的托县精养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托克托县的村民不仅养鱼,炖鱼更是一把好手。黄河鱼搭配托县本地种植的辣椒、茴香等佐料,使得托县炖鱼有种独特的味道,美味的托县炖鱼不仅端上了首府人民的餐桌,还成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导航软件和外卖软件中搜索关键字“托县炖鱼”,在市区就有20多家店铺。“黄河鱼就是不一样,炖1个小时也不会绵软,吃起来肉质紧味道鲜。”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农历二月二,我市双树海鲜市场的托县鱼经销店迎来了一位老顾客,也是一位专业的厨师张先生,他说:“咱们呼市人还是比较认可黄河鱼的,毕竟是本地鱼,从小吃习惯了。我做厨师这么多年,只有托县炖鱼要用到大量的茴香,其他鱼在制作时茴香的用量并不多,这也是托县炖鱼的一大特色。”

这家店的老板樊晓光是一位90后,从事水产生意已经好几年了,2022年8月,他开了托县鱼的专卖店。“在我市专营托县鱼的店铺有十多家。托县炖鱼要用猪油炝锅,再用茴香粒炒出香味,还要加上托县辣椒一起翻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托县辣椒,它香味足且辣味适中,符合大部分呼市人的口味,所以这是托县炖鱼好吃的关键所在。还有茴香也能起到提鲜增香的作用,和辣椒搭配在一起,让鱼肉愈加鲜美,味道也愈发浓郁。在炖鱼的时候,我们还会加入本地豆腐,豆腐的每一个孔都能吸收饱满的汤汁,咬一口香气四溢,回味无穷,是托县炖鱼的绝佳搭档。”樊晓光说。

哈素海全鱼宴

鲜美一网打尽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其实敕勒川还有一个最亮眼的塞外小西湖——哈素海。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哈素海旅游景区的热度不断攀升。年前的冬捕节更是声势浩大,在望不到边的哈素海冰面上,十几位渔工通力合作,拉起冬捕的网,上千斤肥硕的鱼儿被拉上冰面,场面热烈壮观,让人大开眼界。刚打捞上岸的鱼,在景区内的农家乐就可以第一时间尝鲜。全鱼宴是这里的招牌,一桌数十道菜,将鱼的做法一网打尽,清蒸、红烧、油煎、油炸、腌咸鱼等,尤其最后会上一碗浓浓的鱼汤,浇在米饭上拌起来吃,那滋味别提多鲜美了。

相比于黄河的雄浑激荡,哈素海给人的感觉是平静悠远,想必生活在这里的鱼儿应该也是悠闲自得的吧!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哈素海中鱼的种类较前几年增多了,全鱼宴有草鱼、鲫鱼、黑鱼、鲢鱼等多个品种。哈素海景区内昊海渔家乐的老板杨林军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相较其他地方繁杂的做法,土左旗当地人在制作鱼的时候,更倾向于少放佐料,最大程度保留鱼的鲜味,“所以有时候外地人吃不惯,觉得哈素海鱼有一种土腥味儿。其实不是我们处理得不干净或者是其他原因,反而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意要保留鱼的原味,让大家吃到那种新鲜劲儿”。

哈素海鱼因为水质好,又是野生鱼,不仅是餐桌上的宠儿,更是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佳品。杨林军从1991年开始卖鱼、做鱼,除了经营饭店,自家还有1000亩的鱼塘,在通道北街有一家哈素海活鱼直营店,仅这家店在最高峰时一年就能卖出170万斤鱼,“周边蒙鑫国际、城市维也纳等小区的居民都在我家店里买过鱼,他们都反映哈素海的鱼肉质紧实口感好,大家也都愿意买”。

吃的是本地鱼

想的是家乡味

周耀清今年56岁,是土生土长的呼市人,特别爱吃鱼,黄河鱼和哈素海鱼他都买。“就像人们吃水果、蔬菜喜欢吃本地的一样,买鱼也是先买本地鱼。每家做鱼的方法不一样,但只要鱼本身好,怎么做都好吃。我去南方旅游时吃过海鱼,总觉得海鱼清蒸加点生抽没滋味,不如咱们本地炖鱼。”周先生笑着说,逢年过节小辈们流行吃个小龙虾、大螃蟹,在他看来还是本地鱼有意思,“热油炝锅,咕嘟咕嘟炖一个来小时,厨房里都是鱼香味,家里人都想进厨房看看炖到啥程度了,这多有意思。”

“小时候吃鱼是吃肉、吃味道,长大挣了钱什么都能买,什么都不缺,吃鱼就成了一份情感、一份情怀。”樊晓光说,在外打拼多年,他对托县炖鱼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如今除了守着店铺,他还积极地拍起了短视频。在他的抖音号上,一条如何在家做出地道托县炖鱼的视频就有70多万的播放量,好几千人留言讨论。“有人说看见辣椒下锅的时候口水就流出来了,还有人会认真研究茴香的用量,探讨托县炖鱼的正宗做法。其实不管大家怎么说,吃本地鱼就是我们在外打拼的人对家乡的眷恋。”樊晓光感慨道。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