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人文·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君子盟》里的镜花水月术

唐传奇《枕中记》壁画

从唐朝古墓里出土的铜质水器

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组镜头:一个白衣飘飘的青年士子,一盏斑驳陆离的青铜水器,士子为水器注入清水,用铜棒轻轻敲击。敲击一次,水波泛起;敲击二次,满目涟漪;敲击三次,云屯雾集。现在假设你坐在士子对面,目不转睛地凝视这盏水器,那么你将渐渐地失去意识,恍恍惚惚地进入一个空灵奇幻的世界,看见山,看见水,甚至看见死去的朋友或仇敌。与此同时,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向那个士子吐露心曲,也可能会突然想起一些遗忘很久的往事……

你可能想起来了,以上镜头出自最近开播的悬疑探案剧《君子盟》,那个白衣飘飘的青年士子就是《君子盟》的主角张屏;而他用青铜水器施展的那套魔法,在剧中被称为“镜花水月术”,是他屡次勘破奇案的法宝之一。今天我们不妨结合这部剧,探讨镜花水月术是否真的存在,以及现实世界里是否真的有人掌握如此神奇的法术。

剧中故事背景应为唐朝

《君子盟》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古装剧,该剧涉及的时代是虚拟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我们仍然能从服饰、道具、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里看出这部剧大致对应的历史背景。

剧中朝代叫做“大雍”,其实对应的是“大唐”,也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生活的那个朝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唐朝首都长安隶属雍州(后来更名“京兆府”),剧中掌控朝政并且心狠手辣的大反派太后,原型分明是唐中宗和唐睿宗时期两度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武则天。另外,剧中上流社会普遍跪坐,烹茶之时用锅煮水,那也是唐朝才有的习俗,到了唐朝之后,跪坐已经演变为现代式的垂足坐,主流茶道也不再用锅了。

还有该剧第十七集,主角张屏参加科举考试,另一个主角兰珏以礼部侍郎身份主考,考生们一人一桌,跪坐答题,可以提前交卷,但交卷之后必须离场,考题是一篇策论,一天之内考完,如果白天答题时间不够,则考官供应蜡烛,允许考生继续答题……这些细节也都是唐朝中叶形成的科举规则。

唐传奇记载的“黄粱一梦”

既然剧中历史与唐朝有关,那么唐朝有没有镜花水月术呢?现存唐朝文献里是肯定没有的,然而唐传奇里却有比较相似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一个姓卢的士子长途旅行,在邯郸旅店下榻,见到一个姓吕的道士。两人交谈中,卢士子说自己没有出息,渴望有朝一日出将入相,过上常人不及的富贵生活。

吕道士表示这很容易,送他一只青瓷枕头。那枕头有孔,卢士子对着孔洞凝视片刻,只觉得孔洞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仿佛一条时空隧道。他从孔洞里跳进去,然后踏上富贵荣华之路:先娶豪门之女,又登进士之第,再做高官,立战功,当宰相,掌兵权,活到八十多岁,生下五个儿子,最后寿终正寝……当他从这个漫长的富贵大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仍然身处于邯郸旅店,吕道士仍然陪伴在他的身边,而旅店里给客人准备的黄粱米饭还没有蒸熟。

这个故事本来的题目是《枕中记》,如今我们大多数人更熟悉由它衍生出来的成语——黄粱一梦。过去我们听这个故事,偏重于故事蕴含的多重寓意:消极寓意是人生无论富贵贫穷,终究都是一场大梦;积极寓意是空想如同做梦,不如脚踏实地去奋斗。

假如抛开寓意呢?故事里吕道士送给卢士子的那只青瓷枕头,其实很像《君子盟》里张屏使用的那盏青铜水器,枕头上神奇的孔洞就像水器内壁上那些神秘的螺旋纹路,凝视孔洞时产生的幻觉就像是剧中人物凝视水波涟漪时产生的幻觉,所以《枕中记》呈现的也是镜花水月术,不过换了道具而已。

“镜花水月术”其实就是一种催眠方法

就整个唐朝而言,道教和佛教都很兴盛,其中佛教里有一个支派是禅宗,禅宗讲究打坐参禅,打坐参禅的过程也很像镜花水月术,但那是参禅者对自己施的术。

我们是尊重科学的现代人,无论是对自己施术的打坐参禅,还是对别人施术的镜花水月,都可以归入心理科学的催眠术。如今催眠术五花八门,有人用晃动的表链进行催眠,有人用转动的指针进行催眠,有人用流动的灯光进行催眠,有人用音乐和诱导性极强的语言进行催眠,还有人在催眠当中使用一些精神药物。

在《君子盟》里,张屏没有使用药物,他只是让施术对象凝视那盏水器里不断变幻的水波,当人家合上眼皮、进入眩晕状态时,他再使用语言暗示,诱导对方回忆某个细节,说出某段经历,帮他找到破案的线索。按照现代催眠术分类,张屏的镜花水月术应该属于“凝视法+诱导法”,这也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催眠师最常用的方法。 (据《北京青年报》李开周)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