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6版:创城时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 更有文明范儿

赛罕区多部门联合推进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

呼和浩特晚报讯(记者 王英)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垃圾生产“大户”。农贸市场的垃圾分类体现了一个区域垃圾分类工作的精细化水平。2月28日,赛罕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垃圾分类指导中心联合赛罕区市场监管局及街道办事处,走进辖区各大农贸市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

当日,宝全农贸市场三号综合交易大厅外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辆,前来采购的市民来来往往。在大厅外墙上悬挂着垃圾分类的宣传展板,各个出入口也都摆放着垃圾桶。大厅内干净整洁,各个商户的柜台下整齐地摆放着两个垃圾桶,有的是灰色和蓝色的,有的两个都是灰色的。不少商户表示,对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他们都知道,日常在售卖蔬菜的过程中也会将烂菜叶与其他垃圾进行区分。三号综合交易大厅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在日常管理中会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运输,分别送到附近的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厨余垃圾站。不过,赛罕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垃圾分类指导中心的执法人员还是发现了大厅内外垃圾分类工作不规范的地方。

对此,赛罕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垃圾分类指导中心负责人田云刚表示,市场经营者是垃圾分类的主体,不仅要根据每个摊位所产生的垃圾种类设置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中一类或两类以上的收集容器,在大门口或其他便于投放的位置也要集中设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设置厨余垃圾集中收集点等,还应该对市场内各类垃圾每天产生的量、运输去了哪里、怎么处置等等都要建立相应的台账,营造市场内垃圾分类宣传的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等等。“目前,市场内垃圾分类还存在个别不规范的地方,例如垃圾桶的设置和摆放,宣传氛围不足,个别商户、来购物的市民也存在垃圾混投的行为等,就这些问题我们和经营者进行了沟通、协商,并提出了整改意见。”田云刚说。

下一步,赛罕区将继续加强对农贸市场商户的培训、引导,规范市场内垃圾分类,同时也会根据《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违规或者不按规定投放、运输各类垃圾的商户、市场经营者进行处罚,不断推进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