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古时,人们就将惊蛰节气的特点一语道破。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到来。一声惊雷,一簇绿草,还有急着奔走的虫蛇,春天的生机盎然就此徐徐展开,真正的春暖花开也在路上……
惊蛰到 春雷响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介绍,惊蛰,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日)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今年的惊蛰,在3月6日这一天。
一年不光有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也分为三候,每5天为一候,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王海荣解释道,桃始华,意为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仓庚鸣,仓庚,即黄鹂,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鹰化为鸠,意为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
为什么这个节气要叫惊蛰呢?原来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惊蛰过后,春雨也会如约而至,因此民间有着“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的谚语。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万物苏 宜吃梨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之季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加之呼和浩特本地的气温此时忽高忽低,变化较大,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农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张园园老师建议,这时多吃养生食物可以增强免疫力。“惊蛰时节,应多吃润肺清肝的食物,推荐食用梨、空心菜、菠菜。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空心菜性凉味甘,具有解暑行水、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肠通便等功效;菠菜性甘凉,有补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等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头痛目眩和贫血等有较佳的辅助疗效。”张园园说。
梨除了是养生水果外,还是本地人最熟悉的惊蛰食俗。据说,惊蛰吃梨寓意与害虫别离。不过吃梨也是有讲究的,吃梨要吃一整个,不能把梨切开和家人、爱人分享,因为怕人和人的“分离”。今年刚参加工作的小田说,打小在呼和浩特长大,听老人讲过不能分梨吃的讲究,“小时候觉得听起来有点谐音、好笑,但现在觉得这个讲究也挺浪漫的。”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有所不同,惊蛰这天民间还有遍洒石灰来避百虫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吃“虫”的习俗,不过吃的不是真正的虫子,而是黄豆、芝麻、玉米粒等,吃掉这些炒制成熟的农作物寓意人畜无病、庄稼无害。
候鸟至 春意暖
从古至今,人们习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耕种,“春种秋收”也是我们惯常的说法。实际上,惊蛰虽然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但是对于呼和浩特地区来讲,温度没有达到在户外播种的条件,因此对本地的农民来说并不是耕种的好时机。不过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温室大棚的种植不受节气的限制,在清水河县八龙湾村,56座温室大棚种满了蔬菜,农业特派员、村民宿利青正在其中的1座大棚忙碌着,地里的西红柿刚生长出十多公分的小秧苗。宿利青说,注意控制好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科学种植的话一年可种地3至4茬,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正如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中所唱的那样,惊蛰前后正是第一批候鸟飞到北方的时候,这几日在托克托县下滩村的黄河段、土默特左旗海流水库、市区的大黑河等水流开阔的地方,都已经有了候鸟的身影。尤其是土默特左旗海流水库的场景更为壮观,赤麻鸭、天鹅等候鸟成群结队在水面上盘旋。眼下踏春为时尚早,如果您有空闲,不妨循着候鸟的踪迹欣赏一下我市的河景,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心情也会变好,调整自己的状态,迎接春天的第一声雷鸣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