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人文·知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什么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中旬,在扬州的一个旅店内,26岁的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千百年来,许多人把“床前明月光”理解为李白望着床前的月光,顿起思乡之情。

据笔者考证,李白诗中的“床”,与我们现在所用的“床”有所区别:唐代时把“井栏”称“床”,而非床榻。其实,不光在唐代,唐之前,“床”也指“井栏”。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在院子里挖一口水井,以供全家饮水。因为是平地掘井,为防止人畜跌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台的周围砌上一圈木围栏,叫作“井栏”。这种井栏四四方方,形状像睡床一样,所以古人又称井栏为“银床”。因为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家,故古人常把水井与家乡联系起来,久之,就用水井来代称家乡,或干脆视其为家乡。《古乐府·淮南王篇》中有“后园凿井银作床”之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富平侯》,其中有句:“不惜金蝉飞林外,更筑银床在井头”;杜甫诗中也记有“露井冻银床”之句。可见,唐时人们普遍将水井称为“床”。

此外,笔者还发现一个佐证:在中国古代,“井栏”有一个专属称谓:“韩”,而《说文》中对“韩”字的解释就是“井垣也”,即井墙之意。另外,《辞海》里对“床”的注释,也有一则便是“古代指井上围栏”。因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的正确解释就是:井栏前的月色,好像是地上铺满了一层洁白的霜。

(据《科教新报》钱国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