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1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 黄河春潮起 上一版 下一版  

厚植生态底色 打造幸福黄河

兰州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侧记

兰州市一隅 王兰 摄

黄河之滨也很美 甘霖 摄

近树远山尽收眼底 马军 摄

湿地生态系统的多重效益初显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之滨指出,“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保质量发展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多部门协调联动,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探索建立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水污染防治项目实施,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探索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作,用组合拳助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稳步推进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三期、宛川河湿地一期和庄浪河流域永登段水污染防治项目;率先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全面完成辖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各类入河排口的查、测、溯任务,并制定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面推进排查整治试点各项任务落实。”

从一河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兰州市加大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在保证河道泄洪畅通无阻的基础上,维护湿地生态特征,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据了解,目前黄河兰州城区段沿线分布有大块湿地16处。近年来,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结合河道健身步道建设,系统修复治理七里河黄河大桥至雁滩黄河大桥段湿地,完成了马滩、滩尖子湿地的建设及改造提升,正在实施天水路高速桥至南河道入河口湿地修复治理项目。今后,还将分步实施其他湿地的生态修复治理,建设内容包括滩地整治、湿地生态修复、生态驳岸、绿化种植、生态绿道以及配套设施等,全面提高湿地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

另外,近年来兰州持续深化河湖监管,实现全市河湖长制水域管理全覆盖、精准化,逐步实现了河湖管护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与此同时,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完成水利部反馈128个河湖“四乱”问题的核查整改工作,依法启动行政强制程序,对城区段未批设置趸船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整治,拆除趸船13艘、废弃泵站7座,完成黄河干流兰州段240个岸线利用项目的摸排调查,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河道面貌显著改善,兰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连年位于全省前列,兰州市水质清净指数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在巩固“兰州蓝”的同时,兰州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流域环境改善上下功夫,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倾情打造最美滨水景观长廊

白云过峰碧天净,绿水穿城幸福河。建设黄河风情线,治理沿河污水排放,修复黄河湿地……如今的南北滨河路犹如一幅美妙的山水长卷,移步换景,处处彰显出兰州人对黄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兰州持续改善黄河兰州段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改造沿河风景,全面展现了黄河之滨一点一景观、一处一主题、一段一特色的独特魅力。按照“一园一主题”的理念,对沿河10个主题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打造了马拉松公园马鞭草紫色花海、百合公园“百合花海”、廉政公园雾化溪流、市民公园牡丹园和安宁樱花大道、七里河玉兰大道等特色景观,形成了网红打卡地,日游客量可达1万余人。还通过对沿线5座黄河桥梁、山体建筑轮廓线、绿化景观带等39个节点的亮化,打造出了媲美上海外滩和重庆洪崖洞的夜间景观,使“夜金城”的魅力不断释放。

同时,做好文旅融合,造就山水金城的“高颜值”“高人气”。以建设国家黄河文化公园为统领,加快黄河两岸文旅资源整合,着力把黄河兰州段打造成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示范区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随着黄河楼、兰州老街、水墨丹霞、奥体中心相继建成投运,依托黄河的兰州新地标、新名片不断呈现。

“以前外地游客来兰州,看看中山桥,逛逛水车园,到黄河母亲雕塑前照个相,也就再没啥可看的了。现在沿着黄河风情线,一路都是景点,没一天的时间根本看不完。”家住城关区黄河北岸附近的银大爷退休后越来越喜欢在风情线上散步,尤其是逛兰州马拉松主题公园。要是有朋友从外地来兰,他经常要带着看看黄河两岸不同风格的湿地,听到朋友的赞许,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兰州人,我们经历过兰州过去污染城市的“洗礼”,参与过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战役”,现在享受着天蓝水碧的好环境,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不断优化的生态已成为城市厚植的最美底色,兰州人正用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使这座西北内陆城市变得越来越有魄力、更具活力。

(据《兰州晚报》杨志彬 杜志超)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