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全长约7570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1/3,它们前后跨越2000多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忆。在呼和浩特境内,也分布着不少长城遗址,历经岁月洗礼,它们屹立在茫茫大地上,铭记着那段过往。2023年1月1日,《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让人们对长城的关注度再度提升。3月伊始,长城工作者举办主题讲座,解读《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助力全社会共同保护长城。
举办长城讲座 共话长城故事
塞外名城呼和浩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我市的长城资源十分丰富,长城的保护也尤为重要。3月2日,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走进内蒙古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为林草科技工作者作了一次关于长城文化的讲座,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长城和中华文明,将长城文化与精神更好地推广与传承。
“我国拥有长城的15个省区市中,内蒙古的长城在5个方面居全国第一,分别是长度最长、种类最全、修筑历史最长、修筑朝代最多、分布地区最广……”讲座中,高晓梅介绍了长城在内蒙古的分布情况和特色,用近百幅摄影作品加文字科普予以说明,让大家在了解长城历史、建筑、军事、文化等内容的同时,欣赏古长城的雄姿和魅力,讲好边塞故事,以科普的方式展现长城沿线的历史文化。
讲座最后,高晓梅表示,内蒙古位于祖国正北方,东西横跨近30个经度,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内,不仅有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脉、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横贯东西的长城,见证着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长城地带处于气候过渡带,是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也是一条特殊的文化地带,还是一处“长城长 长城两边是故乡”的民族融合交流之地。在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36年之际,将长城的功能、作用、构造作为一种科普知识宣传给人民大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长城爱好者实地考察汉长城了解本土历史
3月5日,伴着徐徐清风,45位长城爱好者齐聚武川,考察汉长城遗址。武川县文管所原所长武明光带领他们沿着长城的遗迹一路前行,“汉代是长城修建里程最长的朝代,在呼和浩特北部 17公里处与武川交界的白道岭上的坝顶村南,有一条白道岭长城。这条长城既不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连接,也不与北麓的秦汉长城相会,而是一条单独的长城,烽燧骑在长城墙上或分布在长城内外,千百年风沙侵蚀,汉代烽燧已变成尖状或馒头形。”
顺着武明光所指的方向看去,眼前的长城遗址如今已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形成了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留在中华文明的史册里。
此次,长城爱好者看到的汉长城只是武川县境内长城资源的一部分。武明光说:“武川有着‘北魏重镇’之称,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很重要。如今,武川境内分布着5个不同时代的长城遗址。早自战国时期,晚至辽金时代,共计约270 余千米,其中秦汉长城110.87 千米、汉外长城 31.28 千米,西夏长城 41.44 千米,北魏长城 12.36 千米,金界壕 75.96 千米。长城爱好者在这里,能感受到长城在古代军事防御上的重要作用,对民族交融有一些体会。”
解读《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助力全社会共同保护长城资源
据高晓梅介绍,2023年1月1日,《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细化了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及其他部门的保护责任,明确了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开展呼和浩特市长城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保护标识设立、建设工程管控、用地管控、风貌保护、修缮保护、抢险保护等,进一步加强了呼和浩特市长城的保护、监管和利用,为促进长城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的实施,对于基层的长城保护工作者来说更具意义,有它作为制度保障,基层的长城保护工作者开展工作时就更顺畅了,也提升了全社会对长城资源的保护意识。”高晓梅说。
长城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近期开展的讲座和活动中,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不仅向大家普及我区、我市引以为傲的长城资源,更向大家解读了《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的相关内容,也把有关长城的好消息分享给长城爱好者。
“目前,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坡根底秦汉长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明长城、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3个项目成为长城国家公园首批项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将长城沿线的故事讲出来,开发旅游,吸引游客。”高晓梅满怀希望地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建设好的长城国家公园,更好地了解长城文化。通过长城旅游资源的带动,长城脚下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