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互联网医疗入医保 持续增加惠民福利

针对“将互联网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费用纳入医保结算体系”的建议,国家医保局近日答复称,对于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医疗服务内容相同,且执行相应公立医疗机构收费价格的,经相应备案程序后,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按规定支付。

线上看病是否能够报销,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为此,国家医保局于2020年10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此后,指导意见逐渐变成了实际行动,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此次答复坐实了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全面落地阶段。

这一改变对患者是一大福音。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得到迅猛发展,在线上寻医问药的人越来越多。假如线上诊疗服务没有纳入医保,患者接受此类服务就只能自掏腰包,虽然较线下就诊更为方便,却额外增加了经济成本。

如今互联网诊疗已明确被纳入医保,患者不仅能够十分方便地获得线上诊疗服务,而且还能享受到与线下诊疗相同的报销福利,具有便民和惠民双重意义。

此举除了直接惠民,间接好处也有很多。“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患者自己在线上寻医问药,也包括患者在医疗机构里接受异地专家的远程会诊、隔空检查,甚至两地医生联合做手术。

很多患者希望得到异地专家提供的此类服务,但费用问题让希望难以成真。纳入医保报销后,此类服务有望得到广泛普及,甚至变成医疗技术由上向下的重要输送渠道,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此外,过去医生“走穴”现象比较普遍,外地医生在实体医疗机构会诊和做手术,经常会因为收取会诊费而引发争议,甚至导致医患纠纷。

“互联网+”医疗服务让这些专家不再需要来回奔波,而纳入医保则让他们的劳动付出可以得到合理回报,这对于医生同样是双重利好。

当然,将这件好事办好,还需要克服一些难题。线上医疗服务具有鲜明的跨地域特征,增加了医保基金监管的难度,须谨防线上医疗服务因此出现骗保行为。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基金监管向大数据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智能监控转变,以及运用音频、视频等形式,查验“互联网+”医疗服务接诊医生的真实性等监管举措,应尽快得到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医保福利持续增加,“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则是一次影响更深远、惠民程度更高的福利增进行动。

并且,此举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促进互联网医疗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基层医疗水平向上提升、让民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名医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助推作用。

据《北京青年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