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7版:文明青城 上一版 下一版  

你我携手 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谨慎思考、仔细甄别网络信息

针对“网络文明”这个大话题,我市高校许多大学生认为,网络文明是展示当代青年文化素养的集聚地,当代大学生应该展示出高素质、高角度、高理性的精神风貌。

如今,网络成为大学生课内外学习和了解世界的新途径,随着网络文化不断繁荣,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等一些精品文化产品广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网络世界并不安全,就连大学生也常常掉入“网络陷阱”。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恶性事件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甚至有些缺乏理性思考的网民在不良言论的煽动下,盲目跟风发表不当言论或者传播谣言,对社会以及个人造成了恶劣影响。所以理性看待网络信息,理性发表言论,在网络上文明互动,是我们文明用网的关键。”内蒙古大学21级学生王秋燕说。

“过去,人们认为大学是初入社会的第一步。在我看来,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新途径,通过网络,我们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但如何参与、如何评论、如何融入,都需要我们谨慎思考、仔细甄别,以免被虚假和错误信息误导,甚至影响我们的三观。所以,我认为遇到任何网络事件,一定要静观其变,切忌盲目跟风,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思维。”内蒙古师范大学22级学生姚露露说。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我们常说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让它利大于弊,需要人人都参与到网络文明建设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文明用网,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晓露说。

文明上网要学会理性发声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可能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伤害,所以我们要通过网络传递正能量,引导更多人文明上网。”网络公益志愿者杨晓龙向记者谈了他的看法。

90后的杨晓龙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他曾在四川大凉山支教,还经常在在网络上发表文章,阅读量能上百万,他还经常发表一些自己拍摄的旅行照片拥有很多粉丝。虽然在很多网络平台都有账号,但文明上网一直是他坚持的行为准则。

“我在网络上发起了很多超话,例如‘晓龙眼里的内蒙古’‘晓龙带你去旅行’等,在不同的话题下呈现不同的内容,针对一些科普内容,我还要去图书馆查资料,或向专业人士请教。”杨晓龙说,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网络平台漏洞百出,内容也参差不齐,所以文明上网首先就要选择正规的网络平台;其次,不论是网络名人还是普通网友,都应做到理性发声。”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友不仅要学会理性发声更要学会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月15日,敕勒川绿地小学腾飞路校区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共建共享网络文明”专项活动。现场,老师们集体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文明上网承诺书》,并郑重地在《文明上网承诺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家纷纷表示,网络安全没有旁观者,文明上网人人都是践行者。“现在大人小孩都是网民,不论是谁都应该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利用网络集聚正能量,创建精神家园,而不是让网络成为利剑,伤害自己和他人。”敕勒川绿地小学腾飞路校区老师说。

记者手记

遵法守法

线上线下都一样

网络文明是伴随互联网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网络内容越丰富,影响力越大,人民群众对网络文明建设的期望值也就越高。

3月19日,江苏苏州大学公布“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消息一出,不少人拍手称快。可见遵法守法从来不分线上线下,网络更不是法外之地。

我国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制度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

作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更符合人民利益。如果不遵守网络空间的管理秩序,不遵守法律法规,在网上随意散布虚假信息,中伤他人、误导网民,虽能逞一时之快,但终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文明上网、依法上网才是打开网络的正确方式。一些网民正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才会成为网络暴力事件的帮凶。作为新时代网民,每个人在发声之前都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事件,不盲目跟风、不泄私愤、不信谣、不传谣,更要审慎发声。

网络安全为大家,网络文明靠大家。每个人都是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应该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