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茶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当代青年下饭神器:“电子榨菜”

既能缓解日常情绪,又不会消耗太多时间

后宫争斗剧?美食纪录片?高能悬疑电影?选什么样的内容来配饭,几乎成了当代网友特别是年轻人在饭前的必纠结项目,有时甚至因为找不到满意的“电子榨菜”,这顿饭也吃得索然无味。

“电子榨菜”就是指在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等,这些内容如同榨菜一样有极强的下饭作用,甚至有网友称之为“饭扫光”。

“电子榨菜”是正餐甜味剂

据统计结果显示,大约93%的人有消费“电子榨菜”的习惯。由此可见,消费“电子榨菜”在当代网友中已成普遍趋势。“电子榨菜”是正餐的调味剂,自然不能喧宾夺主,一顿饭的时间大概在15至45分钟,用于消费一份“电子榨菜”刚刚好。这段时间里的边吃边看,既能缓解日常工作和学习的焦虑情绪,又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

要甜要爽,但不要太辣!

“电子榨菜”其实也分很多门类,是看轻松的青春偶像剧还是甜甜的恋爱综艺?是选择能让人捧腹大笑的脱口秀综艺还是爽到爆的宫斗剧?这便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据数据显示,有68%的受访者在消费“电子榨菜”的风格类型这一栏选择了轻松治愈,更有72.4%的受访者选择了搞笑诙谐。相比之下,高能悬疑太烧脑,配饭或许不太搭,这类“电子榨菜”大多是侦探悬疑类,情节跌宕起伏,线索环环相扣。倘若在吃饭时观看,难免会因无法集中思维注意力而影响观剧体验;又或者因画面过于暴力血腥不适合在吃饭时观看。

“电子榨菜”有什么用?

当我们仔细回溯电视时代人们的观看行为,不难发现,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我们就已经习惯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饭边看剧。消费“电子榨菜”的行为与其说是当前兴起的潮流,不如说是从电视时代就形成的习惯延续。只不过,除了纯粹打发时间外,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榨菜”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性特质,比如:陪伴式社交,减缓孤单感;参与弹幕互动,构建“拟态关系”,这些都是暗含在“电子榨菜”背后的行为与心理逻辑。

你消费“电子榨菜”频率高吗?

“环境影响,如果不看点东西只吃饭显得格格不入”,针对消费“电子榨菜”的原因,有部分受访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有些人一日三餐都在消费“电子榨菜”?一方面,各大视频平台的海量生产,促使“电子榨菜”成为内容消费市场的“顶流”。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则为“电子榨菜”的风靡提供了肥沃土壤,其互动性、匿名性、时效性等特点加快了“电子榨菜”成为社交货币的速度。

据《城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