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远离网络“烂梗” 成人责无旁贷

“你个老六”“我真的会谢”“芭比Q”……这些被网友玩出花的梗,如今正在未成年人的社交词汇中流行。近日,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使用网络“烂梗”情况发起问卷调查,八成受访家长坦言自家孩子有说过网络“烂梗”。

“鸡你太美”“你个老六”“你行不行啊,细狗”……类似这样的网络烂梗,在各种网文、短视频平台风靡一时,被很多网友效仿和引用。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无伤大雅,但是当这些网络“烂梗”从网络走向生活,尤其是走向未成年人的社交生活,成为他们的语言习惯,问题可能就不是“无伤大雅”那么简单了。

如果细究这些网络“烂梗”的来历,很多都有恶搞、低俗乃至恶俗的成分,如果中小学生过多沾染,对他们学习语言的规范使用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提升语文素养。与此同时,当孩子们张口闭口就是网络“烂梗”,给人以出口成“脏”的感觉,则既与青少年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形象不匹配,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客观上我们要承认,现在的青少年,不可能完全和电脑、手机等营造的网络世界绝缘,所以也就不可能完全和各种各样的网络“烂梗”绝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孩子们身边的成年人,要引导孩子认识到网络“烂梗”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净化语言环境,从而减少网络“烂梗”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作为家长,首先要自己在日常聊天中避免使用这些网络“烂梗”。当发现孩子在使用网络“烂梗”的时候,作为家长就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告诉他们使用这样的“烂梗”和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也是不受欢迎的。

而有些孩子,不但在学校和同学之间聊天会使用网络“烂梗”,觉得这是一种很酷很潮的事情,甚至还把这些网络“烂梗”写到了作文里。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同样要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引导,还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讨论、评析、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明白言行要有底线。

多数青少年还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网络“烂梗”,他们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有趣,或者是为了跟风而去使用,但是久而久之,就可能从语言到价值观都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老师,需要给予及时的教育和引导,积极帮助孩子纠偏纠错。

(据《泉州晚报》苑广阔)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