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花季雨季 上一版 下一版  

赛罕区金桥小学:

七彩课程丰富孩子的多彩人生

金桥小学开展的七彩社团课程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安娜

气象课程、国学课程、礼仪课程,还有足球、声乐、舞蹈等社团课程……每到七彩课程时间,在赛罕区金桥小学里总能看到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把爱好逐步变成特长,在多彩的课程中丰富自身,快乐成长。

近年来,赛罕区金桥小学不断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让校园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令人称道的已不仅仅是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还有多年来该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目标——“教学高质量,师生高素质,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该校先后荣获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优秀少先队大队、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呼和浩特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呼和浩特市特色学校先进集体、全市中小学特色学校“书香校园”、全市“优秀城市少年宫”、第六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延展气象知识 提升科学素养

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当天,金桥小学启动了校园气象周活动。校园气象科普博物馆内的活动尤为精彩。气象小主播播报当日天气;“星云台”社团学生展示小组制作的气象航天科普模型;“探美画木坊”学生介绍了圆木板上绘制的生动形象的气象符号;学生们还体验了模拟雷电的触摸球,直观感受雷电的形态……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注意到,二十四节气作为气象科普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一楼大厅“赏二十四节气”展览格外引人注目,书法、剪纸、书签、盘中画、剪贴画等多种样式的作品展示节气文化。该校还通过气象主播说节气、双语话节气、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节气内涵,让学生真正了解它与时令、气候、物候的关系。此外,校园气象周还开展了“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气象研学、主题队会、绘画作品展等活动。

据悉,2021年,金桥小学被命名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气象课程自然成为了该校的特色品牌。依托此基地,该校深入挖掘气象内涵,打响气象科技品牌。在学校少年宫建设了微型气象博物馆,每年3·23世界气象日与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开展系列气象研学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梯进式课程内容。平日里,学校组织气象社团学生每天进行气象观测,记录信息并进行气象播报。在科学老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思考,主动获取气候变化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气象科学问题;体验性学习包含动手制作气象卫星和雷达等手工模型,以及角色扮演气象预报员和天气主播两个课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和亲身职业体验,激发学生探究气象科学的动力。

七彩课程文化育人 活动润心无声

金桥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育人环境。同时,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号召学生以身边“道德模范”为榜样,把理想信念和现实行动相统一,在行动中培养高尚情感、良好修养。并通过构建七彩课程体系,做好学生思想引领,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桥小学确立了七彩课程体系,将活动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板块,对应七大课程,包括爱国课程、社团课程、劳动课程、成长课程、研学课程、气象课程、国学课程,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助力学生成长。多年来,该校秉承“七彩课程成就多彩人生,七善教育塑造善美人格”的特色办学策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致力于通过学校的培养让每一位金桥学子“七彩六年精彩一生”。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挖掘节日和纪念日里蕴藏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在节日气氛中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师德教育 打造立教之本

多年来,金桥小学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在教师中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树典型、立标杆,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每月开展“师者说——初心”青年教师教育故事分享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对班主任开展“名师教育智慧和教育管理经验分享+案例研讨”集中培训方式,以“名师论坛+自主研修”为主要学习策略,以“技能展示+学生培养”创新培训模式。发挥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作用,从实际德育问题展开研讨,定期开展班主任交流、介绍管理经验以及介绍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全面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德育骨干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