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严惩网络暴力“按键伤人”

网络暴力并非新鲜话题。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有的已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近期,多家网站平台集中发布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络暴力侵害。如何有效防范治理网络暴力,引发社会关注。

网络暴力一直是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虽然人身攻击、人肉搜索、造谣诽谤等网络暴力方式被有效打击治理,但一些此前被忽略或新出现的网络暴力形式也不断浮出水面:有人以“搞笑”的名义,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给当事人带来极大困扰;有人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对不同观点人群大肆攻击……这些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范围广,极易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对此,应当及时研判、不弃微末,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网络平台有责任拿出新手段,应对不断显现的网络暴力新问题。当前,不少平台的网络暴力防护措施瞄准的是直接的人身攻击、不实信息诽谤,对“擦边球”式网络暴力的判定、封禁还不够及时;有些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还多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因此,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网络暴力行为判定机制,扩展用户投诉处理途径,配合好有关部门执法监管。同时,各网络平台特别是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大力传播正能量。在一些情况下,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惟其如此,方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土壤,让网络暴力推手无处遁形。

此外,有关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细化政策,做好法规落地落实,以强监管切实打击违法行为,消除个别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人民日报》金歆)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