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咱爸咱妈 上一版 下一版  

露天市场经济升温

银发族恋上 家门口的烟火气

熙熙攘攘的露天市场随处可见老年人的身影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果说一个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就是早市、周末集市等露天市场,应该不为过。它一头连接着柴米油盐,一头连接着一家人的幸福味蕾。近来,随着“家门口”的早市等露天市场逐步开放,大批银发族恋上了这种“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烟火气。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刘芳 安娜

吆喝声快乐了商贩 幸福了市民

4月16日9时许,人民巷露天跳蚤市场充满了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来到该市场看到,这里有卖蔬菜水果的,有卖调料干货的,还有卖日用品杂货的,一应俱全,关键是价格还颇具诱惑力。家住邮电小区的六旬老人刘女士正在各类摊位前货比三家,她高兴地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家门口有一个这样的市场很幸福,物品种类齐全,想吃啥有啥,而且物美价廉……上了年纪起得早,周末出来遛遛弯,还能在市场上逛一逛,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把新鲜的蔬菜水果买回家。”

“新鲜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早上刚摘的,一斤4块,就剩这么多了……快卖完喽!”菜贩李女士快乐的吆喝声逗乐了正在挑西红柿的两位老年人。其中一人说:“便宜点儿,我们俩包圆了……”李女士笑着说:“不赚钱不赚钱,再便宜就赔钱啦。”今年56岁的李女士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她也是听别人说这个巷子能卖东西,当日是她第一次到该市场卖菜,如果买菜的人多,她以后每个周末都过来。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随后又来到团结巷古玩市场看到,巷子里的路边摆满了地摊,几乎没有空余的地方。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跟随人流游走在其中,各年代的家具、器皿、物件……琳琅满目。这些旧物件让大家找回了那些被淡忘的记忆,重温了美好的旧时光。一位年近七旬的摊主说,这个市场每周六、日开放,虽然开放时间是6时至17时,但很多摊主都是一大清早就来摆摊,下午就收摊回家了。“我在这个路边市场也摆了几年摊儿了,这个市场最初是集邮爱好者互换交流,慢慢地钱币、旧书、古董、奇石、旧货等加入进来,规模逐步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并逐渐形成了呼和浩特古玩旧货的集散地。”

“看着这满市场的人群,我特高兴。烟火气旺盛,也是民生的最好展示。通过‘摆摊’不仅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的收入,还能够起到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今年63岁的武先生家住公园东路,他说基本上每周周末自己都会到团结巷古玩市场转转,再到人民巷里买个菜。

“高颜值”的烟火气 老年生活享便利

在新城区公交五公司西巷的惠家乐便民市场露天早市内,水果、蔬菜、肉产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供市民挑选。惠家乐便民市场管理人员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虽然这里是不久前刚刚开放的一处早市,但还是很快就吸引了不少流动摊贩来这里开设固定经营摊位。而且,每天光顾早市的人流量也比较大,90%以上都是老年人。“该早市占地1000平方米,规划室外摊位60个,目前大部分摊位已经有了固定的经营户,后续招商工作还在继续中。”该管理人员介绍说。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看到,该早市内摊位规划统一、排列有序,商品销售也非常齐全。家住盛世名筑小区的七旬老人林女士挑选了一条活鱼,摊主现场给刮鱼鳞、开膛,清理得干干净净。“以前买菜都是在小区内的一家果蔬超市,价格高不说,菜品还不够新鲜,最重要的是商品不齐全,比如想要买条活鱼吃,还要乘公交车到位于成吉思汗大街的大型超市,甚至要去更远的海鲜市场。现在家门口开放了露天早市,各种吃的喝的一应俱全,着实方便。这不,活鱼、豆腐、鲜姜还有炖鱼的调料一站式就能采购齐全。我还买了两斤小孙子特别喜欢的草莓,价格还挺便宜。”林女士一边展示刚刚采买到的新鲜鲤鱼和蔬菜水果,一边高兴地说。

听到林女士与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的聊天,卖菜的摊主老梁也打开了话匣子:“这里的摊位费不高,以我的摊位为例,各项费用一个月不过几百元,商品售价自然也会比店铺、超市低一些。”老梁说,别看只有一个早晨的经营时间,但人流量却很大很集中,每天赚钱比原来当流动摊贩时多了一半。

10时30分许,该早市上的摊主陆续结束一天的营业,不少摊主开始捡拾自己摊位上的垃圾,装进提前准备好的袋子里。市场管理部门的保洁员又进行了收尾清洗,确保早市及周边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目前,惠家乐便民市场早市做到即产即清、摊走地净。接下来,我们还将不断规范早市经营管理,旨在用更好的服务持续增强居民们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指数。”市场管理人员说。

城市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激发城市活力,保障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日前印发《提振城市烟火气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将开放50处早市、夜市、周末集市。在统筹利用好现有早市、夜市、周末集市等露天市场摊区的基础上,根据辖区交通、人流等实际情况,规划选定并逐步开放一批早夜市或周末集市。其中,新城区13处,回民区11处,玉泉区11处,赛罕区13处,金川、如意各1处。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年人对该举措表示欢迎。“‘地摊经济’归根结底是民生经济、平民经济,虽然简陋土气,但也是一个城市必要的部分。”69岁的张先生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摆过地摊,他觉得一个城市不光要有高大上的商场,也要有接地气的露天市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买东西就喜欢去家门口的小摊买,更划算,更方便。

但也有部分老年人表示出顾虑。“地摊可以摆,但要有规划,比如如何解决交通问题,是否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卫生等。希望相关部门做好‘地摊经济’的管理,使其既有市场活力和消费动力,又能达到安全、整洁等要求。”徐先生表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