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职场新人王樱,每次去有老同学、朋友的城市出差,见面的方式是直接约一局剧本杀,或者一场“密室逃脱”。她喜欢在“烧脑”的智商游戏时间里叙旧,往昔友情再一次被激活。
硕士生刘亭的“导师组会”,基本都是在徒步中开展的。相较于规规矩矩地坐在办公室对谈,“在路上”的师门相处模式充满活力和趣味……
一些看似私人、独立或新潮的爱好,如今成为年轻人全新的“社交货币”。
非正式的扁平化社交提升“回报感”
刘亭的导师工作之余喜欢在公园徒步。其他导师的组会都在办公室开,刘亭的导师在某天兴致高涨,带着师门弟子一起来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启了“在路上”的畅谈模式。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看来,相对师门组会这一传统活动而言,徒步等方式有助于破除防御,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开会、约饭等传统形式仪式感很强,大家可能会有心理压力。”陈武认为,传统社交方式可能由某人或几人主导,集体运动等社交方式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扁平化社交,有利于提升每个人的参与感、自主性、积极性,降低传统上下级的不平等模式。”
“身体参与”成为破冰法宝和快乐来源
对于罗景而言,跑步、登山等运动,是在职场中迅速抓住合作伙伴的“社交法宝”。
一次出差中,罗景遇到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工作伙伴,常常融入不了其他人的“群聊”。某天傍晚罗景偶然发现这位工作伙伴在跑步,于是两人边跑边聊,这次聊天让工作伙伴的“话匣子”被打开,两人从跑步装备一直聊到家乡美食,结束后依依不舍,约好了下次相约伙伴的家乡成都。
“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更多依赖社交网络,这是一种抽象世界的社交,是网络社交。当我们把个体行为变为集体行为时,就是一种‘具身社交’。”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说,过去心理学认为认知和身体是独立的,大脑的思考独立于身体;现在流行的一个分支方向叫“具身认知”,身体是人思考的工具,人的思考不能脱离身体。
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具身社交”方式,当自己的身体与别人的身体进行互动,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汪冰指出,当人们的身体打开后,心理会更容易打开。
“这让社交关系的深浅可控性变高了”
斯文去年10月接触到飞盘,是因为当时她毕业来到广州,想在休息时找一些活动作为调剂。队友们都很友好地为新伙伴讲解规则、出盘姿势,训练方式也对“菜鸟选手”包容度很高。斯文体验后发现,飞盘确实能够认识一拨儿和善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
在汪冰看来,这是年轻人将传统“面对面式的沟通”切换为新型“肩并肩式的沟通”。“肩并肩的沟通”方式不是大眼瞪小眼坐在饭桌前,而是有“活动导向”的,个人情感交流在工具性沟通当中穿插进行。例如双方享受运动、游戏时,顺便谈到工作,就可以缓解“面对面”场景下的焦虑和尴尬。毕竟“肩并肩”所在的场域,一定会提供很多自然鲜活的话题,“这让社交关系的深浅可控性变高了”。
如果可以继续,会自然延伸;不能延伸?那就散伙吧!
(据《中国青年报》余冰玥 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