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受到舆论关注。这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处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陪伴”和“做家务”则是他们的劳动内容。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这是“新型啃老”,也有人指出,这是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逃避,还有观点认为这是年轻人的自由择业……其实,“全职儿女”现象作为一种个人选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有不同的情况,任何的标签式解读,都注定会有“失真”的风险,对具体的个案来说也未必公平。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这一现象的美化,并忽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从媒体的调查来看,选择做“全职儿女”的年轻人,各有各的理由。如一些是因为就业压力,一些是希望拿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父母,一些则是暂时停下工作来给自己“充电”。所以,将他们完全等同于“啃老”,是不准确的。若是短暂性过渡,这些选择其实都无可厚非。可以说,这类情况在以往也同样存在,并不是什么新现象。当然,置于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来看,一些年轻人选择靠给父母“打工”来获取经济支持,确实各方面条件也更成熟了。
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年轻人乃至家庭的选择,却不能不深思“全职儿女”在当下受到关注的现实背景。要知道,在少数年轻人有资格选择做“全职儿女”的另一面,是更多年轻人正面临着的就业压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做“全职儿女”,只是为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这对个人选择来说,似乎也没什么可指摘的。但是,一旦这个现象成为一种群体性的追求,却是值得警惕的。毕竟,当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延迟就业或把考公当成择业首选,恐怕难言是正常现象。更进一步而言,多数年轻人做“全职儿女”,虽然不能等同于躺平,但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较低限度的生活,这种“低欲望”的群体价值追求,对于社会活力的影响到底如何,也同样需要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会更开放、更多元,这有其必然性。更不用说,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资格选择做“全职儿女”。所以,对于眼下被热议的“全职儿女”现象倒也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年轻人的行为变化背后,往往传递出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信号。而这,显然需要我们读懂。
(据《羊城晚报》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