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讯(记者 王英)4月2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情况。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我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服务支撑体系是我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作为自治区最早成立的工科高校,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科研平台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措施,在精准服务新能源产业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紧密对接自治区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调整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重点建设生物学、草原畜牧学、新能源、冶金新材料学科群,“草学”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区学科建设实现提档升级。新增本科专业57个、撤销41个,全区理工农医类专业布点由40.0%提高到了60.0%以上。布局建设17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4所高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实践教学基地,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区获得金奖6项,高等教育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是竞争的核心。我区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定位,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大会,出台推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职业教育正在从“大有可为”向“大有作为”迈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逐步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专业服务产业的匹配度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方向的专业布点达到61%。校企合作不断深化,128所职业院校与239家企业联合举办317个“订单班”,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
同时,我区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以来,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难点、堵点问题,我区出台了近20项支持政策,同步推动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建设了“草食家畜生物育种”等11个自治区高校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成果,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动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入开展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和科研攻关等活动。不断深化京蒙、陕蒙、沪蒙教育合作交流,累计有55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此外,我区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考试招生改革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中考、高考、专升本、教师资格考试等一系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紧紧抓住教育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1+3”制度体系,提出64项具体举措,推出87个改革试点,发布35个典型案例,建立“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坚决克服“五唯”顽疾。启动高校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推进教师职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充分释放,依法治教和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生态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