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你知道吗?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清水河县老牛湾景区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打卡地之一。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晒出欣赏黄河、长城美景的照片,沉醉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更多的在感悟长城的文化与精神,让出游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随着天气的好转,文旅活动的增多,让呼和浩特的长城资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文旅助力 长城游受青睐
从4月中旬开始,呼和浩特的桃花、杏花竞相开放,风景越来越美,各种主题文旅活动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其中就有几条和长城相关的路线受到了游客和长城爱好者的青睐。比如在新城区杏花节期间,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与新城区作家协会青少年分会联合主办了“赏杏花,诵诗文,话长城”远足活动,大家相聚在回民区西乌素图村西北“幸福树”下举行了朗诵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将朗诵与长城文化相结合,在朗诵会之后,大家登栈道、走长城,由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解说有关长城的故事。“沿着大青山南麓的这条长城,周围曾经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烽火台,虽然因年代久远,有的已经消失,但从现存的一些遗迹上判断,仍然可以想象到昔日的壮观景象。”高晓梅讲解道,乌素图段的长城是古老的战国赵长城,沿着长城的足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五一”假期期间,清水河县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景区迎来了非常多的游客,这里有保存完整的明长城遗址,有长城与黄河“握手相恋”的奇景,即明长城与黄河零距离“握手”。两省三县交界使得这片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的奇伟土地地质遗迹类型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美。同时,这里也是晋陕蒙峡谷最险峻、最令人惊叹的景观之一。这段峡谷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由于黄河水流的侵蚀作用,切割出规模宏大的峡谷。多种景观交融,让游客流连忘返。
举办中国长城论坛 挖掘长城新内涵
在“五一”假期来临之前,一场和长城有关的盛会在我区举办。4月25日,以“长城与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长城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行,来自国内各地的长城研究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研讨长城文化和文物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据了解,中国长城论坛致力于研究挖掘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内涵、新价值,深入探讨交流长城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长城与国防、长城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长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此外,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征文稿件192篇,超越了以往各届,这也表明社会各界对长城的高度关注。
我区作为长城资源分布大区,目前调查数据显示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城总长度达7570千米,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其中乌兰察布市现存战国赵、秦汉、北魏、金、明等各朝代长城约1500多千米,长城遗产点多线长,长城文物富足,是内蒙古自治区保存长度最长的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留时代最多的地区之一,见证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
公益讲座、研学旅游 助力传播长城文化
文旅活动的举办,对于宣传长城文化,弘扬、传承长城精神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各地的长城协会和一些从事户外运动的俱乐部以及研学机构,也对推广长城文化有着很大的助力。比如,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就多次开展公益讲座,分享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知识,也设计了多条从呼和浩特市出发的长城旅游路线,为市民提供长城游方面的出行建议,青城融媒小记者团也将在5月份举办多场长城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小朋友们亲近大自然,近距离观察长城。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组织了长城游,大家从呼和浩特出发前往山西杀虎口,参观右玉博物馆,游览右卫古城和明长城,领略蒙晋交界处的长城风光。
“在长城科普学会专业老师的讲解下,我更加了解了长城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自己看到长城遗迹的时候心里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自豪感,听完老师的讲解,我更加佩服祖先们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明白了长城精神。”“我之前参加过学会举办的冬季活动,当时去的老牛湾,也受益匪浅,所以这次一听说有活动就来了,果然不虚此行。”参加这次活动的队友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悟,难掩内心的激动。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表示,接下来还会举办更多长城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文化,感悟长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