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诗经》时代,野菜是春天送给人类的犒赏,奖励大家又度过了一个苦寒的冬季。《诗经》已经有3000年历史,多少朝代更迭,可是这些留在书页中的野菜,依然是餐桌上的点缀,延续着古老的味蕾记忆。
苦苣:从野菜变成了一道家常菜
《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采苓》的这句诗,说的是一个人攀山越岭去采苦菜的情景。苦菜即我们现在吃的苦菊,也叫苦苣。在唐朝,苦菜在民间已经正式改名为苦苣,杜甫在诗中写道:“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以词句仔细对比,杜甫诗中的苦苣,正是如今苦菊的样子。
对于苦苣的最早记录来自于宋仁宗时期的《嘉祐本草》,书中说苦菜:“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这本植物本草记是宋代医官们集体编撰的,代表着苦苣作为食物之外,它的药用价值也是被承认的。
到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专门考证了苦菜:“苦菜即苦荬也,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从苦苣这个名字产生起,苦菜已经成为了家里大面积种植的蔬菜,杜甫写的便是自己家菜园的情景。
同一种植物,苦菜是野菜,山上挖的。苦苣却登堂入室,成为菜园的风景。
苦苣初春生苗,茎空,开黄花,和野菊花类似,属于菊科,所以在后来的演变中,苦苣就成了苦菊,名字更直接了。
苦菊清爽碧绿,味道清新,清热爽口,很受欢迎。所以《诗经》中的很多蔬菜变成了今天的野菜,苦苣却从野菜变成了一道家常菜。
蕨菜:范仲淹向皇帝推荐的民间美食
《召南·虫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蕨菜在《诗经》中已经常见,它不止出现在《虫草》中,《小雅·四月》中也出现了采摘蕨菜的场景:“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山上有蕨菜和薇菜,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餐桌上也迎来了丰盛期,姑娘们挎着筐子上山采蕨菜,采薇菜,顺便见一见心上的那个人。
小雅表达的都是大主题,召南是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无论庙堂还是民间,圣人还是民妇,大家都得吃饭,蕨菜是一根牵引线,串联古今,春天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碗碧绿的蕨菜。
蕨菜在《诗经》的时代就作为食物被广泛采摘,经过了岁月的大浪淘沙,许多蔬菜、野菜都被更有营养价值和更美味的菜取代了,但蕨菜一直代代相传。
宋朝吃蕨菜,《山堂肆考》中记载,范仲淹到江淮任职的时候,为当地贵族奢靡风气忧心,为了遏制这种一味追求精贵的饮食方式,他特意采摘了蕨菜进献皇帝,请求皇帝带头尝一尝底层人民吃的野菜,从而制止奢靡风气。贵族餐桌上精致的美味与贫民餐桌上的野菜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朝人罗永恭似乎特别爱吃蕨菜,他把蕨菜写成了人间美味:“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
《尔雅翼》中介绍“蕨生如小儿拳,紫色而肥”。
蕨菜长得高高瘦瘦,一根茎笔直,表面有一层绒毛,梢头绿色叶子卷曲盘绕像极了婴儿的小拳头,所以古人说:“蕨菜已作小儿拳,嫩芽初成小儿拳。”“小拳头”攥起来,蕨菜就可以采摘了。
荠菜:著名的吃货诗人苏轼最爱的野菜
《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经》很青睐荠菜,说荠菜是甘甜的,和其他的味道清苦的野菜比起来,荠菜确实是一道美味。
《离骚》中写荠菜:“故荼荠不同亩兮。”说苦荼和荠菜不能种在一起,那个时期,有人已经在尝试大面积种植,试图将野菜变成蔬菜。
但是将荠菜引入田园的实践终究是失败了,一是因为荠菜生长周期短,不好活,只有嫩叶时期可以食用,一旦错过了嫩叶的那几天,就会开花,不能吃了。田地是农人的生存命脉,他们很难舍得留下一块好地来种植食用期如此短暂的荠菜。第二个原因是荠菜的种子非常小,像细细的沙子一样,种植的话难以把握间距,而小苗密集会导致荠菜苗十分弱小,荠菜贴地生长,像莲花盘一样,间苗非常麻烦,要匍匐下用手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因为这两点,荠菜终究没有大面积种植成为蔬菜。
不在田园就在田野,大家都爱荠菜,齐国人还专门写了一篇《荠赋》歌颂荠菜。
《尔雅》中第一次出现了荠菜的做法:“荠味甘,人取其叶做菹及羹亦佳。”
著名的吃货诗人苏轼最爱的野菜就是荠菜,他将《尔雅》中这种做法改进了一下,用荠菜加黄豆和粳米一起煮菜粥,十分美味,被称为“东坡羹”。他还发明了一种荠菜的吃法,用新鲜的荠菜铺在白鱼上清蒸,蒸出来的鱼清新爽口,有荠菜独特的甘甜味。
苏轼当时在杭州任职,他见农民们采了新鲜的荠菜不太会吃,只会清炒这一种做法,吃不饱,也容易腻。于是他带着百姓们挖荠菜,做荠菜羹,大家在那段时间都欢欢喜喜地填饱了肚子。
宋朝很流行吃荠菜,辛弃疾也描写过荠菜:“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陆游也爱荠菜:“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意思是用荠菜煮的羹和荠菜熬的粥,鲜美程度比烤乳猪有过之而无不及,陆游的吃法和苏轼的“东坡羹”很相似。
民间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这个习俗来自于《周礼》中的:“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周礼》中的三月三是上巳,供奉各位神仙的日子,荠菜因其重要性,渐渐成为了供奉佳品,又演变成了民间三月三的最佳美食。
每年春天,荠菜大片大片生长在田野,低低矮矮的绿意,点缀着春风吹过的大地,从先秦到如今,它一直稳稳当当地受欢迎,连名字也没有改过。
从《诗经》时代到如今,苦菊由野菜变成了蔬菜,荠菜和蕨菜依然占据着野菜榜首位置,车前草却从食物变成了药材。
时光自远古一路逶迤,人类始终与植物不可分割。
(据《北京青年报》月满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