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人文·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古人也爱玩自拍

明 佚名《沈周半身像》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自画像图页》(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于元初

打开自拍软件,在手机的前置摄像头里,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容貌产生幻觉,然后沉迷。

吃饭,自拍一张。

学习,自拍一张。

旅游,必须自拍一张。

自拍完了,多半还要绞尽脑汁想个文案,以遮掩自己“也没啥,就是想发个自拍”的微妙心态。

在没有智能手机和美颜软件的古代,少男少女们岂不是要失去自拍这一大人生乐事?

不必担心!没有手机有画笔。自画像,就是古人们的自拍游戏了。

“自写真”第一人

关于自画像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朝。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献帝时做过常卿的赵歧,通经学,多才艺,是画“自写真”可考的第一人。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画家王羲之也是自拍达人,他曾经画过一幅《临镜自写真图》。米芾在《书史》里也提到了这张对镜自拍图,并表示王大书法家用的纸很讲究,薄如金叶,索索有声。

士大夫热衷写真

在宋朝,士大夫间兴起了一股自画像浪潮。

他们会请画师给自己画肖像,擅长绘画的士人也会给自己画自画像。

宋朝知识分子热衷于把自己的写真挂在家中,并且题写几句画像赞。

画像赞,就是画像上的题词,在汉代就已广泛运用,是宋朝文人圈很流行的文体。

黄庭坚曾一口气写了五首《写真自赞》,毫无疑问,黄先生是个自拍狂魔,还是个自拍文案高手。

专业肖像画家

宋朝出了很多专业的肖像画家,比如著名的肖像画家朱渐,由于画的肖像太逼真,坊间传言未满三十岁不得找他画像,“恐其夺尽精神也”。可见照相“摄魂”的说法自宋就有。

宋元年间的大画家赵孟頫也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赵孟頫的《自画像图页》,也是唯一一幅保留至今的宋人自画像原件。

在这幅画中,赵孟頫把自己画成了一个在竹林中漫步的雅士。他头戴乌巾,身穿白袍,策杖而行,悠闲地漫步在竹林之滨。这幅图就是很典型的不突出人物本身特征,而以营造气氛为主的自画像。

“遗貌取神”

明清以后,自画像作品逐渐增多。

通过前文的一些自画像,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古人自拍爱加“滤镜”,写神大于写实。确实,古代肖像画的创作特别注重神韵,甚至有“遗貌取神”的说法。一般来说,文人画家的自画像喜欢借助环境烘托人物。

“明四家”沈周的画像,是沈周80岁时请苏州当地的职业画家所绘。风格非常突出,也与通常的文人自画像很不一样,是一种肖像式的画像。特点是力求真实,细腻地用咖啡色的赭石点出了老人斑与皱纹。

清朝的扬州八怪之一华嵒,在46岁时作了一幅《自画像图》,并自为长题,这就是很典型的文人自画像了。在画面中,画家本人的外貌特征并不突出,但能看出其身穿白衣,随意地靠在石头上,右手扶着石头,左手捋着胡须,十分悠闲自在。

看完自汉至清的“自拍”极简史,是不是也很好奇,如果自画像中的人穿越到现在,会创造出怎样的自拍照呢? 据《燕赵都市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