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饿急了再吃饭,等口渴了再喝水,等累得撑不住了再休息,甚至“内急”也先憋着,等完成了手头的工作才如厕……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抓紧时间工作、学习或娱乐等,常常让其他的事情等一等。殊不知,如果总是等身体急需了再去满足,久而久之可能招来很多病,尤其是下面几件“小事”,及时做才可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别等饿急了才吃饭:防胃病
不按时就餐,不饿就先不吃饭,已经成了不少上班族的“习惯”:早上时间匆忙,来不及吃早餐就去上班,反正“不饿”;工作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往往要等到饿急了才去“大吃一顿”。于是,年轻的“老胃病”患者越来越多。
想要保持胃部健康,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等饿急了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因为胃是一个习惯遵守‘时间表’的器官,如果经常推迟或取消用餐的话,很可能会因长时间空腹而导致胃黏膜受损,这是非常不利于胃部保养的。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4至5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很多年轻人长期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是诱发慢性胃病的主要因素。”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于晓兵表示。
不能等急了再如厕:防泌尿系统疾病
等等再去,忍尿似乎成了不少人的习惯,有的人是因为手头有工作放不下,有的人是为了娱乐或喝酒不肯离开“战场”。
银川市中医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耀华认为,“有些人有憋尿的习惯,总想等憋急了再如厕,其实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憋一会儿也没啥大问题,实际上憋尿可能带来诸多危害。憋尿的膀胱很脆弱,一旦有外力冲击,如跌倒、碰撞,或用力咳嗽、打喷嚏就可能破。而且,经常憋尿会让膀胱长期处于充盈状态,从而引发膀胱收缩力下降,进而引起排尿困难、尿失禁;同时,肾脏内的尿液排入膀胱受阻,导致肾脏积水甚至肾功能受损,还会影响膀胱功能,可能引发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另外,大量尿液贮存在膀胱时,机体会对其浓缩,导致尿液中钙和盐的过饱和度增加,致使尿路结石的形成几率增加。”
小毛病也别等:可能拖延成大病
牙疼、肚子疼,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毛病,但很多人不以为然,想着等等可能就会好了。但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不重视也可能成大病。
比如,出现牙疼的时候,很多人总想先等等看,或者先吃点消炎药,实在忍不了再看医生。但其实,小牙疼有时可能要人命!“牙齿发炎后,若不及时控制,大量繁殖的细菌找不到‘出口’,就只好往牙槽骨侵蚀,到达间隙,引起间隙感染形成脓腔。此外,由于人体口腔颌面部的各个间隙是相通的,当脓腔向上扩散,可能导致颅内感染。”银川市口腔医院副院长、牙周黏膜科副主任医师王晓飞说。
别等撑不住了才想到休息:小心慢性疲劳
“最近总感觉疲劳乏力,但双休日要加班,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唉,等实在熬不住再休息吧!”35岁的职员小程感慨道。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超时工作,睡眠不足,运动少,“好累”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口头语。但其实,“疲劳”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体反馈的一种健康信号,提醒你需要引起重视,需要休息了。
对此,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表示,“疲劳如果一直持续不断积累,就有可能演变为慢性疲劳,损害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的虚劳范畴。现在很多中青年人都被慢性疲劳所扰,主要表现为:总感觉疲劳,睡眠不好,有的还腰膝酸软,脸色灰暗,但是检查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异常。”
其实,慢性疲劳综合征不仅是身体“累”这么简单,还可能包括一些心理症状,比如记忆力变差、注意力难集中、性格变得暴躁等。慢性疲劳很容易积劳成疾,如果不注意调理休息,疲劳长期得不到缓解,很可能酿成大病,甚至可能会引发“过劳死”。
别等渴了再喝水:防心脑血管病
很多人喝水的唯一原因,是感觉到“口渴极了”,这时候往往会“牛饮”。但其实,感觉口渴是体内已经严重缺水的表现,身体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口渴虽是身体缺水的信号,但口渴感觉的产生往往比身体缺水滞后,尤其是老年人大多口渴反应迟钝。因此,不能靠渴不渴来判断是否需要喝水,即便在没有感到口渴的时候也应少量多次喝水。尤其是对于高龄人群,由于身体保持水分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更需要经常提醒自己补水。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体水分丢失较多,高血压病人需要格外注意补水,以防血液黏度升高,预防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补水虽然重要,但也不能“暴饮”。很多人喜欢咕咚咕咚一次喝个饱,但这种一次性大量饮水的习惯会加重胃肠负担,带来健康风险。另外,合并有肝肾、心功能不全等的病人需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限制水摄入量。 (据《银川晚报》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