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在诗人陆游笔下,在芒种节气里所见之处都在忙碌农事。的确如此,芒种芒种,正是一年中最忙的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事活动连收带种,农民既辛苦又充满期待。
又忙又种 农事当紧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今年的芒种在6月6日这一天。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解释,一候,螳螂生,就是芒种之日螳螂生,“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都是夏天的美好景象。螳螂深秋生子于林间,一壳百子,此时破壳而出。二候,鵙始鸣。鵙,伯劳也。“伯劳以五月鸣,其声鹃鹃然”,故以之立名。鵙始鸣,是指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三候,反舌无声。反舌,也是一种鸟,它能够模仿其他鸟儿鸣叫,此时它却因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而停止了鸣叫。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可见,“芒”是指一些有芒的农作物,如稻、麦、黍、稷等。而“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王海荣介绍,“芒种”意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就是这个意思。对于呼和浩特来讲,芒种是春种庄稼管理的时候,忙着耕耘的时节。而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青梅酸梅 驱散暑气
炎炎夏日,少不了特色的解暑汤水。在南方,每年五月至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因此在芒种时节有煮青梅的习俗。王海荣介绍,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在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主播达人教网友煮梅的方法,有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除了复杂的煮青梅之外,北方产的乌梅,将其与甘草、山植、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也深受大家喜爱。
在呼和浩特也有一种独特的饮料是夏日解暑佳品,尤其是生活在旧城的人对它特别熟悉,那就是稀果羹。原材料非常天然,将杏干、柿饼、黑枣干、新鲜山楂等加冰糖熬煮,口感酸甜,还能吃到结实的果肉。漫步在夏日的街头,来上一杯稀果羹,清凉又解暑,特别畅快。此外,还有本地市民引以为傲的饮料——大窑嘉宾,不仅在呼和浩特的饭店随处可见,更是畅销全国,成为呼和浩特的又一张新名片。
连收带种 一举高中
我国幅员辽阔,芒种时节各地忙碌的节奏又略有不同,王海荣说,一些地方的民谚就能佐证这一点,比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所以民间才会说,“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陕西、甘肃、宁夏);“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广东);“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江西);“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贵州);“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福建);“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江苏);“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山西);“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四川、陕西)。从以上农谚可以看出,到芒种时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表明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在芒种的第二天,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将正式启幕。芒种节气里的忙碌与收获似乎也与学业相对应,学子们一次次的挑灯夜读,正如一次次辛勤的耕耘,一场大考则是期待丰收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愿他们能够所种皆有所得,不负年华,不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