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文艺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近年来,内蒙古文艺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贡献力量,不断涌现出相关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们也把相关主题的演出送到人民群众身边,他们的努力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促进内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在内蒙古大地上愈发红艳艳。
舞剧《昭君》巡演 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
王昭君是呼和浩特的文化符号,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处就是昭君博物院,有关昭君的动人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打卡。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以王昭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诗歌有很多。据相关资料统计,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多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代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刚刚过去的5月是民族政策宣传月,舞剧《昭君》作为“中国旅游日”呼和浩特系列活动和民族政策宣传月重要内容,在呼和浩特进行了演出。舞剧《昭君》是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团2016年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打造的一部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主题的精品剧目,讲述了汉元帝时期,为保边塞安宁,昭君“请缨赴塞上”,终老塞上,完成和亲宁边使命,促成民族和睦的一段历史佳话。截至目前,该剧已全国巡演70余场,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剧目之一。来自江苏的游客观看后说:“这部舞剧真的让人赏心悦目,仿佛昭君跨越千年跃然眼前,她用一生换来了胡汉的和平共融,很有意义。”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在参观昭君墓后写下了这首诗,概括、赞颂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如今,昭君的故事以舞剧的形式被搬上舞台,也即将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用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继续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
文艺作品抒怀 草原母亲彰显民族团结大爱
近期,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讲座,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籍作家郭雪波带着他的长篇小说《摇篮旁的额吉》与读者见面,作了“用诗性语言书写人间真爱”的主题分享。郭雪波经过4年半的调查采访,完成了这部小说。他以“草原母亲”都贵玛等英雄母亲们的感人事迹为素材,以小说的形式描绘她们在困难环境中抚养孤儿茁壮成长的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团结,彰显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呼和浩特市文联主席云巧堂表示:“《摇篮旁的额吉》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学为桥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本地作家进一步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我们要学好用好这部作品,让这部作品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
“三千孤儿入内蒙古”“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草原母亲、人民楷模都贵玛”这些语句出现的时候,那段历史反映出的民族团结的真情与大爱,在中华大地上感动着无数人。内蒙古文艺界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素材,以三千孤儿入内蒙古、草原母亲都贵玛为原型创作的影视作品也相继登上荧幕,比如近几年在乌兰察布取景拍摄、央视热播过的电视剧《国家孩子》,知名导演尔冬升执导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等。在这些影视作品的感染下,这段艰苦年代的生命营救、国家大爱的往事融入万家灯火,在新时代有了新书写。
主题演出下基层 视听盛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五十六个民族亲亲一家,就像百花园里盛开的花,红红石榴结籽抱在一起,哎呀谁也离不开谁,母亲是中华……”5月2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歌曲《母亲是中华》在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的校园响起。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党支部联合京剧团党支部在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开展“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主题党日演出活动正在进行,优秀青年演员带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歌曲、各民族风格的歌曲,还有国粹京剧《折箭训子》《扈家庄》《夜深沉》……给在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这场进校园惠民演出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艺院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进行的惠民演出的一个缩影,文艺工作者的身影走遍了基层牧区、工厂、敬老院、学校,仅在3月8日至13日,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在6天的时间里为乌兰察布市带去十余场演出。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王占新表示,在所有的演出中,他最喜欢下基层演出。“和老百姓面对面,把我们的文艺作品回馈给大家,把正能量传递给大家,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王占新说。
文艺工作者们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进一步营造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