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讯(记者 李娟 通讯员 李珍)盛夏时节,天刚刚亮,家住回民区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村民王林换就在自家的杏园里忙碌起来,清园、浇水、施肥……一圈下来,王林换的额头上挂满了汗珠。
走进杏林,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杏树上挂着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果实,微风吹来,果树摇曳,挂在枝头的果子散发出阵阵的果香,沁人心脾。就在去年,种了十几年大杏的王林换,在回民区一年一度的采摘节“杏王评选大赛”中,凭借自家单个果品重量172克夺得了“杏王”之称。获得“杏王”称号后,王林换因为种植的大杏果大形圆、色泽艳丽、皮薄肉厚、口感好,知名度越来越高。今年,满园的杏树刚结出青绿的果实,就有客商上门和王林换商谈预定,不出家门就能把杏销售出去,用王林换的话讲“这日子如今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6月的田野乡畴,阳光明媚、绿意葱茏。广袤的田间地头,蔬果瓜菜生长盎然;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里,杏树环绕、花草掩映;纵横交错的柏油路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沿着104省道蜿蜒而上行驶到回民区段家窑村村口,再向西行驶约一公里就来到了内蒙古乐谷丰农业有限公司现代日光温室大棚基地,只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种植大棚,湿润空气包裹着浓浓蔬菜的清香扑鼻而来。大棚内,番茄、茄子、黄瓜、油菜、辣椒等蔬菜作物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把成熟的蔬菜摘下,直达市民餐桌。
宽敞明亮的温室环境、先进的智能化设施、长达12个月的采摘周期、高效的线上销售渠道……没有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这个智慧温室农业项目尽显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科技感。就在前年,村民张海霞和丈夫温六旦告别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村里,经过培训,他们成为了温室大棚里熟练的产业工人。
“每到节假日会有很多市民前来采摘。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白天工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感觉特别开心。”张海霞说,她现在心里美滋滋的,很知足。和张海霞夫妻一样,在这里上班的村民有四五十人。一个特色产业园实现了村民家门口的就业梦想,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回民区依托大青山前坡45公里的“生态绿带”及丰富的林下经济业态和“杏坞番红”历史文化的人文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乌素图“大杏”品牌效应,精心打造了“杏福树下”特色品牌,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青山前坡万亩杏林基地,探索种植100亩桑葚,升级打造特色项目——乐谷丰综合性农业观光产业园,推动乡村旅游连片发展、扩容升级,形成了以8.3公里村路为主动脉,沿线50余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为末梢神经的乡村旅游带,走出了一条“种植+观光+休闲+民宿”的多元化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近年来,回民区不断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方向转变,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模板。继攸攸板镇入选第二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之后,回民区成功打造了段家窑网红涂鸦村、一间房文化创意研学产业园,“杏福树下”品牌也成为回民区农文旅融合新名片。
为了丰富市民游客在回民区的旅游体验,回民区还以文化活动、文艺作品、非遗展示等为载体,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非遗日”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将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融入旅游发展中。同时,糅合时下流行的农文旅元素,推出露营、户外烧烤、采摘体验等休闲活动。花样繁多的“打开方式”,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回民区的乡村旅游从“用资源”向“提品质”升级,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