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让广大学生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呼和浩特市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或走进“行走的博物馆”与历史对话,或研习传统节日习俗,了解节日文化内涵,或创作国画配古诗词作品,让经典永流传。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杨永刚
走进“行走的博物馆”
与历史对话
为更好地发挥呼和浩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讲好首府故事,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身边鲜活生动的“第二教育课堂”,6月15日下午,呼和浩特博物馆走进玉泉区恒昌店小学开展了“行走的博物馆”主题教育活动。
在二年级一班教室里,学生们认真观看关于“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视频短片,通过视频短片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源渊和历史。随后,宣教员王佳宁结合博物馆《文明足迹——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们讲解展览知识,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们对首府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认真听、仔细看,还不断提出问题,通过了解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到了首府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学生们的距离,也提升了学生们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博物馆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为让博物馆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实践工作能融为一体,呼和浩特博物馆将进一步规划此类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儿童了解华夏文明、倾听文物故事、传承中原历史文化。
巧手制作迎端午
传统文化润童心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气息,大学路小学主校区与东瓦窑校区举办了端午传统手工制作进校园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虽然看不到赛龙舟,但是通过龙舟拼图DIY也能感受传统佳节的仪式感。学生们自己亲手拼装着龙舟,满脸的兴奋。
佩戴香囊是自古以来的端午习俗,把中草药放入香囊中用五彩丝线缠绕而成,不仅香气沁人心脾还能驱蚊除邪气。学生们在活动中亲手缝制香囊,把对家人的深切祝福也都缝到了香囊中。
端午赠扇自唐朝开始普及,至宋代已成为官方习俗,有“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之意,民间还有送扇“辟邪”之意。学生们在空白扇面上勾勒出各种图案,从构图到色彩搭配再到制作,大家分享交流,气氛十分活跃。
据大学路小学辛雨衡老师介绍,这次端午传统手工制作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还让他们学习到了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国画配古诗
经典永流传
为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6月16日,通顺街小学开展了国画配古诗词实践课题作品展示活动。展示现场,优秀作品作者李泽宇、吴玥、刘子超同学分别对自己所创作的书画作品进行了讲解,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丹青溢彩,翰墨飘香,大家从一幅幅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学生们对诗书画的理解与热爱。学生们大胆落墨,每一幅作品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认真思考和平时点滴的积累。指导老师现场对学生们的作品予以指导和鼓励,希望他们继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本次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们了解和赏析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们也定会以此为契机,读古诗、吟古诗、画古诗,提升个人素养,丰富生命内涵,让书香墨韵滋养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