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咱爸咱妈 上一版 下一版  

给父母报成人英语班 送父母去上老年大学

子女反向激励父母老有所学

陈敏正在认真做笔记

前不久,小安把55岁的老妈送去读成人英语班。一时间,反向“督促”父母的话题引起热议。但有别于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时的那般野心勃勃,给父母报班,是子女对父母实行的一次温柔“激励”。

55岁老妈成了插班生

两个月前,55岁的陈敏和大部分退休人士一样清闲自在。现在的她必须做到每周四天早起,赶地铁去上课学英文。

陈敏的女儿小安长期生活在美国纽约,陈敏也去待过一阵。彼时,她完全听不懂英语,人生地不熟,身边又没朋友,女儿白天上班,陈敏每天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家门口的几条街以内。更多的时候,她只是独自窝在屋里,抱着手机刷视频。她总是因为不懂英语而“屏蔽”外国人讲话。

“我想学点东西了。”陈敏向女儿提出学习的诉求。

“我觉得妈妈的生活完全可以丰富一点,所以,不管她这次是开玩笑还是仔细考虑过,我就当她是真的想学。”小安说。没过多久,机缘巧合下,小安在工作中恰好接触到一个成人英语教学项目,想到英语很实用,在国外又能打发时间,小安当即决定给妈妈报名。为了跟上大部队的学习进度,陈敏铆足了劲头,认真地做笔记,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课堂。小安明显感受到,妈妈的状态变了,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学英语带来的。

后来,小安把这些心得体会像小日记一样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没想到,这篇帖子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一位同在美国的网友留言,快50岁的母亲在社区大学读英语专业,还拿了全额奖学金,现在在国外很独立,交流不成问题,看电视也能听懂70%至80%。

送父母到老年大学参加兴趣班

不同于子女在国外“激励”父母学英语,国内的子女们“激励”父母的路径出奇地一致——送他们去上老年大学的兴趣班。

就在上个月,阿娜(化名)一口气给老妈报了合唱团、太极和形体三个兴趣班。“只要她能认识人,愿意走出家门,有新的社交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阿娜因在异地工作,离家太久,平时对于父母是如何度过老年生活的,知之甚少。

这次休假回家,她发现父母是“分开玩”的:爸爸总是出去下象棋,妈妈则几乎没有社交,每天只是捧着手机打发时间,经常深夜还在刷短视频。阿娜感到特别辛酸,她从没想过,妈妈的生活有一天竟会变得毫无光彩。于是,第二天,她就找到一家老年大学,亲手给妈妈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上紧了“发条”。

自那之后,阿娜的妈妈不得不改变熬夜的习惯,由于要赶早课,她常常7点多就起床收拾、吃饭,再精心搭配一套服装。出门前,在时间容许的情况下,她还会再化上一个小淡妆……

几乎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齐女士被女儿小于(化名)安排上了老年大学的厨艺兴趣班。退休前,齐阿姨是一位教师,没承想,她还有机会再当一次学生。可才上了一节课,她就向女儿感慨:“当学生确实挺累的!”原来,厨艺课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着PPT,底下就已经有叔叔阿姨开始犯困了,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被允许上课使用手机。“那感觉,别提多受拘束。”每当齐阿姨这样抱怨时,小于总会开玩笑地说:“你管学生管了那么长时间,让你也体会一下被别人管的感受。”

为了进一步“督促”妈妈学习,小于每次回家还会故意问她,这次老师有没有留什么作业?是不是要把做饭的过程录视频发到班级群……常常是没等女儿把话说完,齐阿姨就连连摆手说:“老师可没有布置作业。”

无论如何,齐阿姨的生活总归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她开始购置各种厨具:破壁机、电饭煲,每天变着花样地研究新菜式。她的手艺有所长进,这一点得到了老伴的认可:“要是我不用上班,也跟着你去学了。”

学得开心是第一位

小安表示,现在的她并不关心妈妈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和那会儿父母管我们不一样,对他们来说,学东西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能接触新朋友、打发时间。”

阿娜、小于也抱有同样的观点,在她们看来,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这些统统都不重要,妈妈学得开心才是第一位的。

给父母报班,除了想让他们的退休生活更丰富,小安还想到了更深的一层,她希望妈妈能暂时放下“妻职”和“母职”,以自己为中心去生活,做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据《北京青年报》王婧懿)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