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1版:人文·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山西发现战国水井遗存

考古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水井井口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发布考古新发现,阳泉市发现战国时代水井遗存,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2019年,在阳泉市洪城北路东平坦垴村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口水井,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对该井实施抢救性发掘。发掘期间,考古队对水井周边地区展开考古调查,未发现有其他遗存。水井内出土数量较多的陶、骨、铁、木等遗物。

水井的井口距地表的距离约16米,井底距地表深约25米。水井分为井口、井圈、井底三部分,井口平面略呈圆形,口、底相若,直壁,平底,底部凹凸不平。口径近5米,底径5米,残深9米。井圈用支护木层叠垒砌而成,井圈与井壁之间紧密贴合,井圈平面呈九边形,自上而下尚存38层,每一层皆用9根支护木榫卯相互衔接而成为闭合一周的井圈。每根支护木中部外侧相对应的井壁上,都掏挖有一个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的壁坑,井圈口径4.5米,底径4.5米。支护木多为柏木,基本保持木头原状。支护木由柱体、榫、卯组成。井底为含卵石的砂层。

井内堆积中,有数量较多的遗物,主要为生活用器和建筑构件,生活用器包括陶器、骨器、铁器、矿渣等,建筑构件有陶质和木质两类,包括瓦、井栏、井圈、井亭。

经过对井内遗物的研究,认定出土遗物的年代约为春秋晚期到西汉早期,也就是早在西汉早期该水井就应该已被全部填埋。经过对木质井圈的碳十四测年,推断水井的开凿、使用年代大体在春秋晚期到西汉早期之间。井内以战国时期遗物为主,水井主体使用时间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

(据《太原晚报》陈辛华)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