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人文·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朝金榜题名留下多少故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苏轼像

状元椅

随着高考成绩放榜,考得好的考生和家长都在欢庆金榜题名之喜,或奔走相告,或游山玩水,或大宴宾客……那么,在中国古代,金榜题名之时诞生过多少典故趣事,古人又是如何庆祝这一人生大喜的呢?

科举史上第一名榜

云集宋代文坛大家

说到金榜题名,不得不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名榜”来形容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也不为过。“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张载、程颢、王韶……一场考试群星云集,有后来的多位文坛大家,考生中还出了好几位宰相。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相当‘炸裂’了。”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介绍,而且当时的主考官也很牛,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此前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还曾描述过这个场景,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

这一年,苏轼21岁,写的文章叫《刑赏忠厚之至论》。“这年的考试题目本身其实是比较枯燥的,但苏轼才华横溢,娓娓道来,让读者完全不能相信这是一篇考场作文。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这篇600多字的作文时极为兴奋,觉得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侯印国告诉记者,这就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由来。这篇文章还涉及一件趣事,文中,苏轼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博览群书,但从未见过这个典故,曾就此事出处专门询问苏轼,苏轼答云:“想当然耳,何须出处。”原来这个典故是他自己编出来的,可见苏轼的洒脱。

一朝金榜题名

吟诗作赋写尽春风得意

古人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从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里,可见一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6岁考中进士后,不胜喜悦写下的《登科后》,这首七绝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七绝。

年少成名的唐代诗人杜牧,23岁就写出《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写下的诗句和孟郊风格截然不同。“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一首《重登科》写尽自己的踌躇满志。

就算自己没有金榜题名,听到亲友的好消息,亦是喜笑颜开。唐代诗人李商隐得知堂弟李羲叟考中后,欣喜地赋诗一首。他的《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礼部魏公》写道:“国以斯文重,公仍内署来。风标森太华,星象逼中台。朝满迁莺侣,门多吐凤才。宁同鲁司寇,惟铸一颜回。”和李商隐情况类似的还有唐代诗人李昭象,他听到出身寒微的好友杜荀鹤终于及第的消息后,难掩兴奋之情,写下《喜杜荀鹤及第》:“深岩贫复病,榜到见君名。贫病浑如失,山川顿觉清。一春新酒兴,四海旧诗声。日使能吟者,西来步步轻。”短短几句诗,展现了他和好友深厚的友情。

要说古人对金榜题名的重视程度,《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是最好的例子。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清代中了秀才

就可以骑马游街庆祝

影视剧里,常见金榜题名后状元、榜眼、探花骑马游街的场景。其实,不仅仅三甲会骑马游街,在清代,中了秀才就可以这样庆祝。

侯印国介绍,清代的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又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考试录取者叫作“生员”,俗称“秀才”。秀才便可以进入府、县学学习,叫作“入学”或“入泮”。成为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免其丁银,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

“科举之路漫漫,成为秀才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很多读书人直至年老还是一个区区童生。一旦成为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即使乡试屡屡不中,也可以在成为廪生和增生后,获得出贡的机会,就是到北京吏部报到,做一个小官员。”侯印国说。他所著的《过日子:中国古人日常生活彩绘图志》一书中有一幅表现秀才游街场景的18至19世纪外销画。“这幅画表现的是秀才骑马游街庆祝的场景,画面里两个旗子上的文字分别是‘泮水呈香’‘黉宫俊彦’。‘泮水’是古代学宫前形状如半月的水池,‘黉宫’是学宫、学校的别称,两者都是学校的意思,这都是在称赞其成为官学的生员。”

侯印国介绍,秀才游街一般是在鼓乐彩旗引导之下,头戴金花、身着儒服青衣缎靴,胸口有一条红色缎带呈斜十字形扎在胸口,这就叫“披红”,骑着马或乘肩舆徐徐前进,先到贡院步入“龙门”参见学政,再到府学孔庙举行“谒圣礼”,经过泮宫门,在下马碑下马或下轿,经泮水桥,在大成殿叩拜孔子像。此外还要到尊经阁拜魁星,再到明伦堂聆听学官的训诫,最后出府学,过洙泗桥,踏青云路,象征着“平步青云”。 (据《金陵晚报》邢虹)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