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8版:国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约4.38亿年前盔甲鱼类

张家界发现眼镜蛇大庸鱼

眼镜蛇大庸鱼生态复原图

眼镜蛇大庸鱼化石照片及其头顶一对“小孔”特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近日从张家界地区4.38亿年前的志留纪秀山组中发现一个盔甲鱼家族新属种——眼镜蛇大庸鱼。这是志留纪秀山组发现的第一个盔甲鱼类化石。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历史生物学》杂志。

张家界地区的志留系地层发育和出露甚好,自下而上分为龙马溪组、小河坝组、溶溪组、秀山组、迴星哨组和小溪组。大庸鱼科是基于来自湖南省张家界市茅岩河镇溶溪组发现的湖南大庸鱼(Dayongaspis hunanensis)建立的,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盔甲鱼类化石记录。眼镜蛇大庸鱼(Dayongaspis colubra),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盔甲鱼亚纲大庸鱼科大庸鱼属,是目前发现的大庸鱼科的第三个新物种。属名“大庸”取自旅游胜地张家界市的旧称“大庸县”,种名“眼镜蛇”取自其头甲形状与眼镜蛇的头部非常相似。

眼镜蛇大庸鱼的发现是我国秀山组发现的第一个盔甲鱼类化石,它的发现打破了秀山组不适合盔甲鱼类生存的传统认识,表明大庸鱼化石已经从溶溪组上部延伸至秀山组下部,并分化为新的物种,指示了温塘组合具有更长的地层延限。同时,该研究表明脊椎动物开放的内淋巴管系统早在奥陶纪就已经出现,并且代表了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

(据《三湘都市报》曾冠霖)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