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咱爸咱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托老所为什么办不起来?

图片来源:IC photo

十多年前随处可见的托老所,如今为何找不到了?日间托老服务的需求该怎么满足?老人和子女们,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

十余年前曾遍地开花

“希望能有个安心的去处,我们临时有事,可以把老人‘托管’一下。”北京市57岁的崔兰芬和85岁的婆婆生活在一起。老人尚能自理,日常主要靠儿媳照顾,家中暂时没有请保姆。

在老人的设想中,托老所里老人可以早上来,傍晚走,或短期住上几天。万一遇到突发状况能随时得到关注,与其他老人在一块儿,也免得无聊寂寞。

事实上,托老所在北京不是新鲜事物,十多年前,它曾作为重要的民生政策被广泛推行。到2010年,北京市托老所达2400余家。

用户定位有偏差

然而,曾经遍地开花的托老所,没能蓬勃运营下去。时任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周洪敬在2016年11月北京市养老驿站座谈会上透露,“全市自2009年起陆续建设的2000余家托老所,只有70家活下来”。

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用户定位偏差。过了起步阶段,人们发现大部分托老所的“使用场景”比设想中更为狭窄,又涉及到收费,其实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来持续支撑运营。

道理很简单,参与日托的老人,通常健康状况好,离得也不远。既然能走过来玩牌,中午回家就行,大不了下午再来。这使得提供日托服务的托老所,成了变相的“棋牌室”。

2016年起,北京市着手对大批闲置托老所进行清退,存活下来的相继变身为养老驿站,托老所自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随来随走”尚难实现

在部分养老驿站,短期托养是可以实现的,但与“随来随走”尚有差距。

今年以来,北京福寿苑养老驿站院长杨建芝也接到过老人的日托咨询,但驿站暂未提供日托服务。“流动性大,还是会给入住老人带来一定的交叉感染风险。”更重要的是,日托老人偶尔过来一次,没办法全面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每天往返,还要考虑交通安全问题。

即便开了日托,到底能有多少需求?这又绕回到以往问题。如果老人能自理,一般都不太愿意花钱到外面。行动不便的话,每天来回往返又会很折腾。

老人最看重日托中的什么项目?能接受多少费用?以送餐为代表的一系列上门服务能否作为替代……多年后,当围绕托老所的畅想再度出现,又要避免重蹈“贸然上马、草草收尾”的覆辙,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调研。

(据《北京晚报》魏婧 宗媛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