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花季雨季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欣赏非遗绝技 领略国学魅力

有“学”又有“乐” 缤纷活动伴暑假

海西路社区老年志愿者为孩子们教授书法

小读者在公园观察荷花

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讲解马头琴历史、制作技艺并现场演奏。

暑假里,我市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并不枯燥,或参观马头琴制作技艺,或了解书法内涵,或讲解非遗、红色故事,或公益吟诵、亲子阅读……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杨永刚

琴声悠扬展风采 非遗技艺润童心

7月18日下午,赛罕区文联联合昭乌达南路街道走进赛罕区文联音乐创作培训示范点、文化创意培训示范点——内蒙古呼鲁格民族乐器有限公司马头琴制作技艺展示馆,为辖区内的大朋友、小朋友带来一场独具特色的马头琴文化之旅。

活动现场,赛罕区音乐家协会会员、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娜仁满都拉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马头琴的发展与演变、马头琴的制作过程等,并进行了现场演奏。两弦一柱间,或低回婉转、或奔放激荡的马头琴演奏,仿佛将现场观众带到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感受着青草的芳香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现场观众掌声不断,赞叹连连。活动还邀请小朋友亲身体验马头琴演奏,老师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提琴、握弓、拉弓,让他们对马头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爱上民族音乐,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国学公益课堂 弘扬传统文化

为丰富辖区青少年暑假生活,7月20日,海西路社区关工委组织有书法造诣的老年志愿者与青少年们齐聚社区绘画室,义务教授书法。

课堂上,老年志愿者从坐姿、握笔姿势、文房四宝开始讲起,手把手、一对一教授孩子们进行书法基础用笔练习,通过生动形象地描述,让孩子们掌握毛笔书写规范。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一笔一画临摹,反复练习,陶醉在毛笔书法艺术的魅力中。毛笔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海西路社区关工委“五老”工作站通过此次活动,让辖区青少年领略到了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让传统文化之风浸润社区,也开启了孩子们学习经典文学的窗口。

边游玩边吟诵 诗意与童心相映成趣

7月20日,一场内涵丰富、古朴典雅、形式新颖的亲子公益吟诵研学活动在内蒙古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 吟诵润泽童心”为主题,由内蒙古图书馆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共同推出,20余名热爱吟诵的小读者在王浩东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体验式研学之旅。

在课堂上,王老师首先介绍了吟诵依字行腔的规则,并吟诵了《小池》《江南》等描写荷花的诗词,让小读者们对吟诵规则与吟诵唱法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小读者们又来到了满都海公园荷花池边,更加直观地观赏到了荷花。现场,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对物吟诗、对景吟诗。小读者们看到荷花吟诵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看到蜻蜓吟诵出了“早有蜻蜓立上头”……王老师带着小读者们边游玩边吟诵,搭配上古色古香的服饰,更显风雅气质。

讲非遗说心得 在社区快乐过暑假

连日来,新华西路办事处四合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缤纷夏日,我在社区快乐过暑假”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

“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用竹或木制成,因其轮内空心而有竹笛,所以叫‘空竹’。”刚刚上岗的小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解说让现场观众频频点头,这是四合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回民区铁三小开展的“我是小小讲解员——非遗知识由我讲”志愿服务活动。小讲解员们看非遗、学非遗、讲非遗,为前来参观新华西路办事处非遗传承屋的小朋友及家长介绍布贴画、抖空竹、书法等非遗知识,别看他们的声音略显稚嫩,但认真的劲头却一点儿不输专业讲解员,个个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把非遗相关知识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大家好,今天我来讲雷锋的故事……”暑假期间,一群红领巾在四合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红色故事。《红船精神》《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或斗志昂扬,充满力量;或娓娓动听,给人启迪。饱满的情感和朴实的话语,让大家在聆听故事中凝聚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