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光明路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着,至今已经有27个年头了。她说:“教师的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事关他人前途和家国命运的神圣事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扎实地从本职工作做起,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渐进式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丁晨
用爱感化,促进德育教育
“一方黑板,朝朝暮暮,挥彩笔,写尽天下事,字字皆为爱;三尺讲台,岁岁年年,洒春风, 道尽肺腑言, 句句皆是情。”
这是黄静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它充分诠释了教师工作的意义。黄静践行着对联中朴实的道理,她说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坚持做好这件事,她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
黄静常说:“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在教育教学中,用爱感化,促进德育,作为班主任这是必备的功课。”
黄静教过的一个女学生,患有先天性类风湿心脏病,很多在常人眼里简单的活动根本就不能自己完成。黄静不由得把更多的怜爱给了这个孩子。亲自领着她上厕所,背她下楼,同时鼓励学生们多帮助这个孩子。久而久之,学生们都加入了照顾这个女孩的队伍。班级像是一个富有浓浓爱意的大家庭——有拿书包的、有给打水的,甚至上厕所学生们也主动承担起来。看着学生们快乐成长,黄静由衷地高兴,欣慰于他们的可爱、幽默和善良。
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渗入教学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黄静在教学中用心用情渗透着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她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学习汉字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文化,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黄静说。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黄静在教学中有意加以利用,例如在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她让学生搜集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如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在平时教学中,只要学习到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她都会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资料并声情并茂地诵读,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能润养身心,化育灵魂。
黄静认为,在小学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
以身说教,潜移默化
黄静认为:“为师者,弟子之所效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立己达人,不断丰富乃至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内涵,谱写新时代的“师说”。
以身说教,潜移默化,推己及人,这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对人,黄静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礼仪之邦的风范;对事,她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
在学校举办的“说‘家风’‘门风’”演讲活动中,黄静代表老师们谈了平时的做法。她平时是这样做的,学生也自然得到了熏陶。
有一次,学生们做完操上楼时,发现有一位拄着双拐的妇女正要下楼,学生们都停下脚步,礼貌地询问需不需要帮助,有的已经伸出手准备去扶。妇女看着学生们,眼中充满着感激,不停地说:“好孩子,好孩子!阿姨能行!”虽然是小小的善举,却感动着拄拐的妇女。母亲节时,学生们回家后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都让黄静深受感动。
教师没有光环笼罩,也没有万人瞩目,有的只是默默地、任劳任怨地把本职工作做好。黄静说,她愿意做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螺丝钉,在教学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传承好,为发扬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