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6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篇

过敏原千千万 “不良情绪”也占一席之地

过敏体质的人群,总得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小心翼翼,花粉、食物、阳光、尘螨……这些日常生活中平平无奇的东西却会让过敏体质的人避之不及。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不良情绪其实也是一种过敏原。

不良情绪激发了过敏症状

市民龚佳(化名)有多年重度过敏史,尘螨、花粉、催熟剂都会引起过敏,为此,她每天生活得小心翼翼。为了增加免疫力,龚佳还长期坚持运动,在饮食上也格外注意,慢慢地过敏症状有所减轻。

但就在2019年,龚佳遭遇至亲突然离世,在这样的打击下,让她产生了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没想到之前有所缓解的过敏症状突然加重。用她的话说:“很明显,就是因为情绪的变化加重了过敏症状,甚至还出现了过敏性哮喘。有一次晚上突然感觉不对,很快就呼吸不畅,好在家人及时叫了120,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现在说起自己那一次的过敏经历,龚佳还是心有余悸,但情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这让她不得不随身携带过敏药,如果感觉不对,就会马上服药控制症状。“很痛苦,有时候一阵风吹过来,就会很敏感,连打20多个喷嚏……但医生跟我说还是不能着急,先处理好情绪问题是关键。”龚佳说。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君萍介绍说,过敏是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全身性疾病,龚佳的过敏症状和抑郁焦虑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皮肤是压力探测器

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是指身体对正常人可耐受的物质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过敏时的免疫系统,会把一些本来对身体无害的物质,甚至人体本身都当作攻击目标,进而对身体健康造成损伤。有研究发现,过敏疾病患者人群中有10.8%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随着负面情绪的缓解,患者的过敏症状往往也得到控制,表明两者因果关系密切。

“对于长期过敏且伴随情绪问题的患者,需要‘双管齐下’,不能只提防过敏原,还要从心理上找原因。”魏君萍解释说。通常,紧张、压力、愤怒等负面情绪,会让一些人反复出现红疹、瘙痒等皮肤过敏症状,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情绪性过敏”。情绪性过敏正是由于情绪的剧烈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引起的。

原来,当一个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进而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能释放过敏因子的肥大细胞,从而出现过敏症状。此外,情绪起伏剧烈时,皮肤中还会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加剧过敏反应。皮肤这个“压力探测器”通常能引起两种反应:突然的压力增加,通常容易引起红疹、瘙痒等速发性过敏症状;而反复的情绪波动,则容易出现过敏性皮炎等迟发性过敏反应。“如果这种异常反应是剧烈、持久的,可能会进一步引起皮肤病变,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白癜风、粉刺、斑秃等疾病。”魏君萍说。

缓解负面情绪可降低过敏概率

“皮肤首先会因情绪而‘敏感’。这些受到压制的情感能量,会借由皮肤通过夸张的过敏反应释放,从而获得外界的关注与爱护。”魏君萍说,很多人总是说自己皮肤状况不好,属于“敏感肌”,其实多半也潜藏着情绪问题,此类患者需要真实、坦诚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将情绪与事实本身客观地区分开来,才能降低内心对外界的过激反应,让神经系统与皮肤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便不会让心灵的过敏困扰自身。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缓解负面情绪,降低过敏症状发生的概率呢?对此,魏君萍介绍说,不为消极的原因找借口,并接受已发生的现实情况,这对于缓解负面情绪很重要。如果情况严重,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咨询师的帮助;如果只是偶尔有负面情绪困扰,则可以在生活中制造快乐。比如,作为与情绪有着天然联系的艺术形式,音乐如一剂“良药”,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缓解压力。

“我们陷入消极情绪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失败,当我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自然会变得消极,不正确的激励可能会加剧负面情绪。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奖励你的努力,只要你努力工作,就值得表扬。这样,你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这个过程中,消极的失败感就会大大减少。”魏君萍说,总而言之,负面情绪的产生,大多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或是期望值太高无法实现而产生的心理影响。所以,当感到悲伤时,不妨试试一些情绪缓解小方法,以尽快摆脱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

TIPS

情绪性过敏是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过敏症状会随人体的感受、压力变化。而当负面情绪得到宣泄或缓解时,过敏症状就会减轻很多。还有一些小方法可以缓解负面情绪。

★及时排泄情绪垃圾,找亲朋好友倾诉,把心里的“苦”说出来。

★转换压力和情绪,可适当进行一些运动,运动量可大可小。

★营造轻松的情绪氛围,读书、写日记、看电影、听歌等都可以开阔心胸、纾解不良情绪。

★养成合理作息,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都不该牺牲休息时间,这会影响后续的效率和生活节奏,无形中增加压力,积累负面情绪。

(据《银川晚报》王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