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来啦。”七八月份天气正热,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刚踏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办的大门,就收到了院办主任的问候。马主任一眼就认出了这位暖心的小男孩,孩子名叫高兰棋,今年刚满15岁。
在过去的14年里,这个小娃娃几乎每年都会来浙江省儿保院办财务科,捐出压岁钱用于白血病儿童的救助治疗。
多年以来,累计捐款金额已达20余万元。有时候,这些压岁钱是用小皮筋扎起来的一捆;有时候,过年的红包都还没拆就直接捐了过去。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甘愿舍弃自己的零花钱投身公益呢?这还要从2009年说起。
种下种子的人
高兰棋人生中的第一笔压岁钱,全部捐赠给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捐款人是他的母亲董女士。这一年是2009年,男孩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后来,随着男孩慢慢长大,捐款单上的名字换成了高兰棋。
善良的发端来自于一则新闻报道。2009年,董女士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浙江省内白血病患儿公益基金缩水,救助活动受阻。“以前也看到过类似的报道,但我那个时候才体会到这些白血病患儿和家庭究竟面临着什么。”董女士在这一年刚刚成为母亲,她知道孩子在家庭里有多重要,也知道白血病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
白血病作为恶性疾病,治疗费用高昂,普通家庭往往不堪重负,对于很多贫困家庭,白血病的治疗费是“天文数字”。看到许多家庭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放弃治疗,董女士深受触动,她以孩子的名义捐出了第一笔压岁钱。
高兰棋记得,小的时候被母亲牵着手走在捐款回来的路上,曾经问过母亲一句:“为什么要把钱捐出去?”年幼的孩子对母亲的那句话印象很深,“如果有一天你也面临这样的处境,难道不希望能有人来帮一把、拉一把吗?”
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儿保院每年都会收到来自高兰棋的爱心捐款,这场公益“长跑”一跑就是14年。
“我的压岁钱去哪里了?”起初,年幼的男孩也不理解,为什么每年他在亲戚长辈那里的“收获”都要去交给医院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用压岁钱买玩具。男孩也曾为此感到困惑和委屈,他说,这种感觉就像属于自己的礼物没有了。
想法的转变来自一年级的一件事。高兰棋回忆,那天去儿保院看皮肤科,坐诊的医生是皮肤科主任,“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奶奶。”
得知小孩竟然每年都捐赠压岁钱给白血病患儿,医生惊讶极了,高兰棋现在还记得“慈祥的奶奶”的那一句褒奖,“孩子,真棒,这是一份非常好的事业,真希望我的孙子也能像你这样从小做善事。”
医生奶奶不期的赞许开始让懵懂的男孩对捐压岁钱有了新的感觉,他开始理解了这些钱款的意义,“好像知道了自己在做一件很正确的事。”
一个只想救人的孩子
“房屋装修也是医学上可导致白血病的高危因素,过量的甲醛可能会引起细胞癌变……”小学时,高兰棋曾经亲手制作过这样一张公益海报,善良的种子也早早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我觉得帮助别人没有什么可表扬的,公益是值得去做的事。”提到公益,这个15岁的男孩语气很坚定。他告诉记者:“我知道这些钱在白血病面前也算不了什么,但是有这份钱,就多了一点救人的希望。”
14年里,儿保院财务科接收捐款的工作人员换了许多新面孔,高兰棋也见证了儿保院里白血病捐助制度的改变。从前,他和母亲可以在儿保院的名单上选择资助对象,后来,捐款去向则由医院工作人员决定,“我觉得这样很好,有的患儿的信息在很多医院都有,但有的患儿只在某家医院的名单上,他们被资助人选中的概率就小了。现在由工作人员来决定谁是最需要的,就能把钱给到最需要的人手上。”高兰棋说。
(据《钱江晚报》张云山 关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