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安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也在悄然转变。“省下一碗剩菜,却折腾坏了好身体;省下了带不走的钱,却浪费了现在的快乐生活!与其从牙缝里省钱,倒不如靠平安健康‘省钱’、靠积蓄和退休金‘生钱’。”如今,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消费、理财新观念。而这一改变不但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节节攀升,而且他们的心态也愈发积极、生活也愈发快乐,活出了另一种精彩。
1 从“能省则省”到“花钱买快乐”
“老妹儿,咱们过了一辈子节俭日子了,现在拿上了退休金,手里也攒了些养老钱,可不能像以前一样从牙缝里省钱了,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咱可不能做现代社会的‘苦行僧’。”
“蔡姐说得对,让咱们一下子转变观念,处处享受高消费肯定做不来,但该省则省,该花也得花,是时候好好享受生活了。”
8月6日一早,在中山路附近一数码商场内,蔡阿姨和王阿姨一边选购手机一边聊着天。在接连光顾多家手机专卖店精心挑选后,最终,两位老人各自购买了一部2999元的5G智能手机。
“一部手机花了近一个月的退休金,虽然有点心疼,但是偶尔奢侈一把,用着方便、看着开心,也值啦!”王阿姨笑呵呵地对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说,若是换在几年前,她是怎么都不舍得给自己买这么贵的手机的。
原来,王阿姨的老伴儿在10年前因病去世,当时儿子正在读大学,王阿姨靠着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王阿姨退休了,脱离了繁忙的工作、卸下了家庭重担,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上。渐渐地,王阿姨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从以前的“能省则省”到现在的“花钱买快乐”。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转变也越来越被更多的老年人所接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收入不断增长,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攀升,而子女们也更愿意让老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消费。以当前最热门的旅游为例,选择外出旅游的老年人多了起来,旅游消费也成为了老年人的热门消费。蔡阿姨就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她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退休后她经常和老伴儿外出旅游,夏天会选择气候凉爽的景点避暑,到了冬天海南省便是首选,平时还会以自驾的方式到周边景点转转。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旅游,当下老年人的“时髦”消费也是越来越多。逛商场、下馆子、做美容……处处少不了老年人的身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只要条件允许,该花的钱千万不要太‘抠门’,要舍得消费,免得给自己造成痛苦,给家人带来负担。”
2 攒钱不如攒平安健康更实际
“我精打细算了一辈子,到老了没攒下多少钱,却把身体搞坏了。现在我才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只算花了多少钱的‘小账’,要算保持身体健康的‘大账’。” 在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治未病科的诊室内,正在做三伏灸的六旬老人张先生感慨地说。
张先生有这样的感慨还要从半年前的一次意外事件说起。张先生的母亲今年已年近九旬,腿脚不太利索,走起路来有些晃悠。为了防止母亲摔倒受伤,他本想花几百块钱给母亲家的卫生间和楼梯间都安装上安全扶手,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说不想花冤枉钱。可没过多久,母亲就在卫生间摔了一跤,造成股骨头骨折,卧床不起,花了不少医药费,不仅需要雇保姆,还疼痛难忍,到现在都不能走路,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母亲对自己舍不得花钱安装安全扶手后悔不已,他也感到很无奈。不过,这件事情也让张先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安全和健康来说,不能只算花了多少钱这笔经济账,也应算由此给延年益寿带来多少益处的健康账。两本账一算,就会得出结论:健康最重要,花点钱换来健康长寿值得。于是,张先生趁着身体尚无大碍,选择定期前往医院调理、保养。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变了味的剩饭剩菜不舍得倒掉,加热后继续食用;不顾身体情况擦玻璃、搬重物,家务活样样都是自己干,不舍得花钱请家政人员来做;到医院看病,不管是高温酷暑,还是天寒地冻,宁可挤公交车也不舍得花钱打车前往;买东西时,不求质量求便宜,导致买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等……只顾省钱、不考虑安全和健康的观念现在已经不被大多数老年人认可了。受访的多位老年人一致表示,如果不懂得爱惜身体而一味节省,什么都不舍得花,无疑步入了一种贪小失大的误区,攒钱不如攒平安健康更实际。
3 老年人理财意识渐强,更关注“钱生钱”
“你看看,这是我这个月的理财收入,看起来不过百余元,实则却够我和老伴儿下一顿馆子了。关键是这笔钱想用时随时扫码支付就行,投资风险也很低。”52岁的李女士是红山口村老年舞蹈队里出了名的理财达人,积蓄用来购买定期存单或者定期理财,每月的工资则转账进支付宝的余额宝中。“老年人也要树立理财的新观念,不能仅仅将钱存在银行里使其处于‘退休’状态。如何打理好自己的养老钱,是时下退休老年人应该钻研的课题。”李女士说。
58岁的袁阿姨于10年前接触股票,经历过几次股市大波动后便果断把目光从股市转移到了银行理财产品上。“银行的利息太低,买理财产品升值的可能性也许还高一点儿。”袁阿姨颇为得意地说,她在去年初步试水的基础上,今年又买了一款期限为36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2%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我选择的是低风险型产品,如果能够按照预期年化收益率兑付利息,10万元的本金就能得3000多元,比存定期的利息还是要多不少。”袁阿姨说。
对此,我市一家银行的理财顾问小刘表示,近年来,中老年群体已经逐步成为投资各类理财产品的主力军,他们似乎比年轻人更关注“钱生钱”,也更热衷于学习理财知识。“建议老年人在投资或理财时量力而行,着重从安全性和便利性来考虑选择理财方式。几年前,老年人最热衷的是定期存款、购买国债等,而现在老年人的投资观念也在不断提升,他们更加热衷于稳健性的理财产品。尤其是随时可以申购和赎回的最受欢迎,满足了老年人对资金增值与流动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