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反新型网暴要从制度和技术上抓要害

将辱骂他人的博文设置“转发抽奖”;“大V”私信被骂后“挂人”泄愤;朋友圈盗图冒充他人发送不良信息……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新型网络暴力手段层出不穷。在冲破道德底线、破坏网络生态的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新挑战。

过去的网络暴力,主要是通过跟帖、私信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随着网暴案件频发,有关部门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社交平台等对网暴者进行处置,传统网暴行为有所收敛,情况正在好转。不过,借助新技术,网暴在当下又呈现出新形式、新特点。

所谓新型网暴,主要表现为合成虚假照片、制作表情包、传播“AI换脸”视频……即利用新的合成技术、AI技术等实施网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发现,为了扩大侵权范围,出现“抽奖转发”“0.01元链接挂人”等新侵权形式,助推侵权信息迅速广泛传播。由此可见,新型网暴借助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传播力、影响力,给网络生态带来不良影响。

相对于传统网暴,新型网暴由于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对受害者伤害更大,对网络生态破坏更严重。 而且,由于很多人尚不了解、不适应新型网暴,一旦遭遇网暴,受害者往往面临取证难、维权难的困境。除此之外,由于新型网暴侵权行为复杂多样,加大了司法认定难度,也增加了司法办案成本。所以,对于利用新技术侵权的新型网暴,治理动作也要随之更新。

尽管新型网暴在形式上不断翻新,但其本质上还是侵权行为,理应受到司法严惩,当事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虽然在司法认定上不存在难度,但想要遏制新型网暴,还要从制度与技术上抓住要害。

新型网暴不止是眼前的侵权形式,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还会出现新的花样。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为治理新型网暴留有空间,尽量避免制度滞后于侵权“创新”;另一方面,反新型网暴,从平台方到监管者,也要及时研究推出新技术手段应对新的侵权行为。

(据《北京青年报》海凝)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