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6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篇

小心!这些脏器易下垂或者移位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脏器或者人体组织都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职,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一些脏器无法维持相对固定状态,从而发生下垂或者移位到其他地方,给身体健康带来危险,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一起来看看,哪些脏器或组织容易发生脱垂或者“乱跑”。

直肠脱垂

不仅是年轻人,一些老年人也喜欢边上厕所边刷手机,不知不觉中可能忘记时间,短时间来看并无影响,但长时间蹲厕所可能会增加直肠脱垂的风险。

“直肠脱垂就是大家俗称的‘脱肛’,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是一种常见的盆底脱垂性疾病,治疗以手术为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杨雨薏医生介绍,直肠脱垂轻者腹压增加时直肠可脱出肛门外,初起能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还纳;重者除大便时直肠脱垂,在打喷嚏、咳嗽、排气、工作劳累、走路、久立久坐时都可能脱出。临床上将直肠脱垂分为三度,每加重一度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多危害,严重到脱垂肠段嵌顿坏死将危及生命,所以一经发现应尽快就医。

目前直肠脱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年老体弱、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因素有关。

生活中如何预防直肠脱垂的发生呢?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积极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如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其要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勿长时间蹲坐便盆,便后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要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女性分娩和产后要注意休息,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胃下垂

很多人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饭后不能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得胃下垂。那么,胃下垂到底是怎么回事?

正常人的器官在体内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胃也是如此,它悬吊在膈肌之下,通过与其他脏器之间的韧带来固定,由腹肌和腹内压在下面支撑。胃的正常位置是依赖于这些因素,所以胃发生下垂是因为这些因素不发挥作用了,比如膈肌悬力不足、脏器支持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胃张力低下等。因此当人站立时,胃的位置就会下降。此外,胃下垂不仅仅指胃低于正常的腹腔内的位置,还会有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减弱的因素,才会导致张力低下。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胃下垂,但形体消瘦、中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胃下垂。另外,女性分娩后腹腔压力下降,也可能会出现胃下垂。

胃下垂会造成食物排空速度减慢,可能表现为上腹部感觉胀满和沉重,同时伴有嗳气和腹痛以及早饱,甚至出现呕吐和便秘等症状。当有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预防胃下垂,日常生活中应调整饮食,保证一日三餐规律,或是采取少量多餐原则,一顿饭吃七八分饱就行。身体消瘦者应着重补充营养,提高腹肌力量。

小肠、结肠也可能移位

有些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只要一哭闹大腿根部就鼓出一个包;有时上午明明大腿根部鼓了个包,睡一觉又没了,这到底是咋回事?银川市中医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徐海峰提醒,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得了疝气。

“小儿疝气,又称为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指人体内小肠、结肠,甚至卵巢等器官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并引发症状的疾病。”徐海峰介绍。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疝气,可以通过以下几点鉴别:观察孩子大腿根部是否有小包;小包有没有掉到阴囊里;包块在站立及哭吵时出现或者变大、平躺或安静时消失或变小;包块是否能推回去等。

得了疝气怎么办?保守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和疝气带治疗,药物疗法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但无法控制疝气脱出;疝气带能阻止疝气包块凸出,缓解腹胀、疼痛、便秘等症状,但也无法根治此病。目前根治疝气的唯一方法是手术,但是否需要手术,应由医生决定,以免发生嵌顿等严重后果。

子宫脱垂

女性产后,“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莫过于盆底肌了。子宫脱垂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一般来讲,女性骨盆底有肌肉和韧带,它们像一只强有力的手,托起了子宫,是不会下垂的。但是如果它们受伤了,子宫就失去了依靠,不可避免地就“掉”下来了。

引起子宫脱垂的原因是什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李熳分析:“分娩损伤是子宫脱垂发病的主要原因;慢性咳嗽或慢性支气管炎、腹腔积液、腹型肥胖、持续负重或便秘等可造成腹腔内压力增加,导致脱垂;先天性盆腔组织发育不良或营养不良可导致子宫脱垂;随着女性年龄增大,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使盆底支持组织变得薄弱、松弛,也易发生子宫脱垂,或是使原来的脱垂程度加重。”

对于存在轻度子宫脱垂的女性,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日常活动中注意减少搬提重物,妈妈们在抱孩子时,更多借助胳膊和腿部力量,而不是腹部;肥胖的患者建议减重;有慢性咳嗽、喷嚏、便秘的患者建议治疗原发疾病;盆底肌锻炼适用于轻症患者。肛提肌锻炼方法为,用力进行收缩肛门运动,盆底肌肉收缩3秒以上后放松,每次连续进行10至15分钟,每日2至3次。

(据《银川晚报》刘威)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