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经济·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价格跳水 “纸螃蟹”盛行 “绯闻”缠身

秋风起 蟹脚痒 今年的大闸蟹还香吗?

立秋节气一过,大闸蟹正处于增肥增重的关键时刻。就像有商家宣传时所说的那样,立秋的大闸蟹尚缺一分鲜、二分满、三分肥,所以还算不上成蟹,距离上市还差一到两次脱壳,也就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各个大闸蟹商家已经跃跃欲试,为自己的螃蟹开启商路了。

大闸蟹的美味不容置疑,但是这几年的螃蟹市场却有点不太对味。

出现“跳水价”

大闸蟹越来越卖不动?

记者在网上查找了大量有关大闸蟹价格的信息,从中发现,持续火热多年的大闸蟹市场,从前两年开始便进入了低迷状态。

早在2020年,就有相关报道称大闸蟹卖不动了,蟹农纷纷表示:“大闸蟹真的不贵,但就是卖不出去。”记者对比当年的数据发现,在9月初刚刚上市的时候,大闸蟹的报价为每斤50多元,而仅仅过了短短20多天,甚至还没到品蟹的最佳时间10月份,大闸蟹的价格便跌至每斤30多元,价格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二,可谓“跳水式”的暴跌。

记者了解到,现在螃蟹还没有完全上市,大闸蟹的价格保持在每斤36元左右,也是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

大闸蟹属于相对来说较为奢侈的食材,所以消费者在进行选购时便会格外谨慎。作为大闸蟹品牌的翘楚,阳澄湖大闸蟹以质量上乘、品质好、味道鲜美的特质独占大闸蟹市场的鳌头,但这也使得其他螃蟹商贩打着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头售卖其他品类的螃蟹,近年来“十买九假”的负面新闻也使得消费者对螃蟹的购买产生了顾虑。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前两年大闸蟹市场的大需求,导致很多产地扩大生产,却又因为初秋天气依旧较为炎热,生产的速度和螃蟹保存的难度远大于市场需求,经销商们不得不压价出售,这也导致了大闸蟹价格的持续低迷。

“纸螃蟹”盛行

商家空手套白狼?

除了大闸蟹现货的价格持续低迷之外,各个大闸蟹品牌的“纸螃蟹”成了消费者关注的热点。

所谓“纸螃蟹”,是指由于大闸蟹这样的鲜活水产品保鲜期较短,为了方便保存,商家通过礼品券的形式向消费者出售大闸蟹。消费者在大闸蟹正式上市之前先行够买礼品券,待大闸蟹上市后凭券兑换螃蟹。

记者搜索各大螃蟹品牌的商城发现,蟹小姐、金世尊等许多大闸蟹品牌在近期已经开始上架“中秋蟹礼”等大闸蟹礼品券了。

“纸螃蟹”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商家盈利的漏洞。之前就有相关报道称,很多大闸蟹商家在不养一只蟹的情况下,也能利用大闸蟹礼品券赚得盆满钵满。例如,有商家将面值500元的大闸蟹礼品券以400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再将礼品券送给亲朋好友,但收到礼品券的朋友在提货时却会遇到“预约已满,无法提货”的情况,这时商家推出的礼品券回收功能便派上用场了。面值500元的礼品券以200元的价格回收,再以400元的价格重新流入市场,卖给下一位消费者。这样,商家在没有卖出一只蟹的同时净赚200元,真可谓空手套白狼。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纸螃蟹”行业乱象丛生,原因是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以及平台和商家运营混乱等。蟹卡上数字的明确含义、消费者拿着大闸蟹礼品券却提不到货、如何保障礼品券购买者的权益,都是“纸螃蟹”亟需解决的问题。

“绯闻”缠身

大闸蟹怎样才能放心吃?

大闸蟹深受广大吃货的青睐,但盛名之下,也常常“绯闻缠身”。尤其是在每年金秋、大闸蟹消费旺季,在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经常有关于大闸蟹的负面传言爆出,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有人说大闸蟹特别肥,是因为养殖户给它们吃了“避孕药”。还有人说,美味的大闸蟹里含有大量的抗生素。当然,早有水产专家下场辟谣,称这些传言没有科学依据,同时流入市场的大闸蟹会经过国家标准的严格检验,完全可以放心吃。

但这些传言不管是真是假,都可能会对大闸蟹市场产生严重的冲击,造成养殖户、经销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使得大闸蟹爱好者们对美食心存疑虑,面对自己喜爱的食物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所以,大闸蟹品牌如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维护自身名誉,也成了大闸蟹产业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除了在购买螃蟹时要小心,警惕商家的套路之外,吃螃蟹时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防止肠胃方面疾病的发生。食品专家温馨提示,由于死蟹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因此要确保大闸蟹在食用加工前是活蟹;其次,由于蟹身寄生着肺吸虫及其他病菌,生吃更不提倡;再次,因为蟹黄、蟹膏胆固醇含量较高,大闸蟹也不宜多吃,建议一次不超过2只,一周也建议控制在2至3次内。在烹饪方法上,应尽量高温蒸煮,可能存在的药物残留可以在蒸煮的过程中溶解在水里。

(据《华商报》 曲丽莉 宋奕崇)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