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咱爸咱妈 上一版 下一版  

“一碗汤的距离”刚刚好!

老年人普遍渴望与子女“同城不同住”

说到“一碗汤的距离”,大家都不陌生,此句出自一房产广告,意思就是指父母与子女家的居住距离不远不近,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既可以方便探望又不失各自的空间。连日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位老年人后发现,“相见好,同住难”“各有各空间,相处更快乐” 成为受访老年人普遍的想法和愿望。正如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中所提到的:城市老年人养老对亲情期待高,倾向与子女“同城不同住”,渴望“一碗汤的距离”。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安娜

老年人对亲情期待值普遍较高

55岁的王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离异多年的她一直过着独居生活,刚退休的那段时间,突然清闲下来的她开始感到孤独。与唯一的女儿商量后,王女士决定搬到女儿家同住。起初,王女士非常享受三代同堂的热闹,但是住在一起不过半个多月,矛盾就开始出现。不是因为王女士和女儿在教育外孙时出现分歧,就是自己为家庭琐事费心操劳却换来女儿、女婿的不理解。后来,王女士和女儿、女婿的矛盾越来越大。女儿、女婿时常抱怨王女士的观念跟不上潮流,无法忍受王女士的唠叨。最后,王女士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搬回了自己的家,重回独居生活。

重新过上没有孩子相伴的日子后,和女儿的联系也逐渐减少。虽然住得不远,但是女儿、女婿也只有周末才带着小外孙来探望自己。有时候,闲来无事的王女士会早早起床去早市买来最新鲜的排骨或是活鱼,炖一些汤送到女儿家中,但却常常被嫌已经凉了,再热过就会失去鲜味。

现在,王女士才明白,说到底就是女儿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不想和母亲太近,以免观念不同产生矛盾,也不愿让母亲过度为其操劳。虽说心里明白女儿的苦心,但她还是经常不由得感到失落。王女士说:“虽然现在我拥有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享受晚年生活,可我却感觉并不幸福。有时候,女儿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就能让我倍感欣慰,甚至兴高采烈一整天。”

在连日来的采访过程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发现, “年龄越大越对亲情期待值越高”是多位受访老年人的普遍状态。

“一碗汤的距离”

或成最优解

2年前,李先生夫妇卖掉居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又拿出20多万元的积蓄,在儿子居住的高档小区里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小公寓。搬进新房后,虽说小区环境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但老两口却并不是很开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老房子虽然旧了些,但邻里邻居都熟悉,房子还是三居室,住着也算宽敞。”但老两口之所以作这样的决定,就是为了方便接送孙子上下学。

每天早早地去儿子家楼下接上孙子送进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接回家,是李先生夫妇目前的生活常态。但是,老两口却鲜少去儿子家,不是儿子、儿媳不欢迎,而是老两口觉得每次去儿子家中都会发现许多“看不惯”的地方。比如,看不惯年轻人将吃不完的瓜果、蔬菜放在冰箱里坏掉、看不惯脏衣服随意丢在沙发上。起初,老两口会趁着儿子、儿媳上班后帮忙收拾整理,后来却发现忙碌一番后非但得不到认可,还无法改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后来,老两口索性抱着“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少去儿子家中,这样做让他们觉得反倒是与儿子、儿媳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爸爸、妈妈,这周又辛苦二老带孩子了,快看看我给你们买了啥好吃的。”每到周末,儿子、儿媳总会带着孩子来到李先生夫妇家,一家五口有说有笑地聚个餐。老两口也明白了,要去了解和接受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制造两代人的共同话题,用年轻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所以,虽然每周一聚,但也成了老两口最幸福的时光。

现在,李先生在新小区里已经结识了不少年龄相仿的邻居,大家也时常聚在小区的凉亭里、广场上聊聊天。大家常常会说:“老李头两口子,我们真羡慕你俩呀!”大家在羡慕李先生夫妇与儿子住得近,方便互相照料的同时,其实更羡慕他们与儿子、儿媳相处的过程中保持刚刚好的距离。

无论相隔远近

最重要的是心理距离刚刚好

连日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对我市十余位城市老年人的采访结果,也印证了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中提到的:城市老年人养老对亲情期待高,倾向与子女“同城不同住”,渴望“一碗汤的距离”。

对此,呼和浩特市力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王渊表示,通过一些为老专业社工服务发现,亲人关爱能明显影响老年人情绪。以其所服务的团结小区社区的老年人为例,子女时常来探望的老年人很少会产生孤独、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反倒十分享受完全能够自己掌控的晚年生活。与子女频繁互动又相对独立的老年人,身心更加健康、愉悦。

王渊说:“我们在做为老专业社工服务工作时会发现,也有一些老年人到了晚年反倒不懂得距离的道理。要么完全不考虑子女的生活、工作,甚至以装病之类的办法,希望留子女在身边多陪陪自己。有的又联系太少,生怕打搅子女的工作和生活。殊不知,不远不近、不温不火的常态才是亲子之间最好的关系诠释。人到晚年,更是如此。其实,‘一碗汤的距离’除了指居住距离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有界限、有距离、有联系、有守望,最佳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那么,在生活中老年人要如何与子女保持好“一碗汤的距离”呢?王渊认为,这说到底就是相处的艺术。无论到了哪个年纪,学会与人相处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对子女来说如此,对老年人来说更是重要。子女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作为父母,要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不要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老年人偶尔也要学会紧跟潮流,关心时事和年轻人的生活,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谈论什么,制造共同话题,让家庭的温度上升。简言之,老年人要做的就是学着跟子女站在一起,支持他们,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就够了!子女成功时,为他们鼓掌;子女遇到挫折时,给他们依靠。不要因为自己是长辈,就插手子女的家庭事务。子女也要懂得迁就父母,理解他们的不容易,给予彼此包容和爱。多关心父母和孩子,让父母感受到亲情和子女的温情,以免晚年太过忧伤。人老了,思维就会跟不上,有时候唠叨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只是方式不对罢了。子女需要更贴近父母与他们沟通交流,让父母明白其中的道理,成全更多晚年亲情的美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