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几个部落连年征战,最后,黄帝族、炎帝族和夷族联盟,打败了九黎族。黄帝族、炎帝族、夷族等形成的部落联盟大约有100个氏族,每个氏族以地名或封号为姓,故称“百姓”;抓获的九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这个时候的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西周时期,“百姓”成了贵族的化身。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百姓”一词注释得非常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也。”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谈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这里的“百姓”是指那些地位仅次于诸侯的官吏。
春秋末年,宗族世袭制被打破,出现了土地私有制,特别是到了战国以后,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降到了黎民中来,这时候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了。
据《天津日报》